【案例3】甲状腺激素新课导入。 师:2013年3月11号以来,日本核电站爆炸引起了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慌,各地都在抢购碘盐,大家听说了这个事情没有? 生:听说了(这个现在是热门事件,学生都很关注,毕竟跟自己切身相关)。 师:那么你知道大家平时为什么要食用碘盐? 生:为了预防甲状腺疾病,因为碘是甲状腺激素的一种成分。 师:那么这样做到底效果如何?什么原因? 分析:这段新闻一抛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很多平常听课不太认真的学生在这个时候也能屏住呼吸认真听讲,饶有兴趣地对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作用特点、调节机理等进行有效学习,最后在对这个事件的主动分析中结束了这堂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3中,因为学生产生了兴趣,就有热情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知识。 2.3激励是创设良好情境、唤醒思维的催化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机制”能令人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严师慈友,平时多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绝不轻易否定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善于捕捉让学生成功的机会,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成功,都会使学生从小小的成功中建立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思考。 有位老师这样说过:“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并不取决于这门学科本身,而是取决于对教师的喜欢程度。如果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喜欢他的课堂,学生乐学了,还会学不好吗?”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呢?关键就靠平时的情感积累,兴趣培养和信心激励。 3唤醒思维需要合适的提问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巧妙合理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提一些无效的、简单的问题,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只是回答“对”、“不对”,要么简单重复书上已有的和教师讲过的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就会像一潭死水,难以开放,更别说深入探究了。 【案例4】孟德尔定律的高三复习课。 师: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 学生回答。 师: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 分析:案例4中提问的这些概念固然很重要,但是问题太浅白,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致,失去了思维的价值。如果这些问题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不仅带给学生新鲜感,而且更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比如教师先分析一个双因子杂交试验的典型例题,并把概念一并复习进去,最后再提出问题:分离定律在哪个过程中体现?自由组合定律又在哪里体现?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知道了这些定律的实质。 提问难易恰当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难易失衡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提问的关键就是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所谓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防止“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防止“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防止“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总之,唤醒学生思维要求教师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的情景中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之掌握本质,领悟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