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规范生活下的教师立场及追求(3)

时间:2014-05-16 16:09 点击:
于是,问题可以转变为:面对非正派的规范或潜规则,教师为什么会沉默呢?细细思索,要廓清这一问题着实复杂:它可能是教师面对强大外力的一种无奈选择,也可能是教师无责任感无使命感的表现,还可能出于教师对自身

  于是,问题可以转变为:面对非正派的规范或“潜规则”,教师为什么会沉默呢?细细思索,要廓清这一问题着实复杂:它可能是教师面对强大外力的一种无奈选择,也可能是教师无责任感无使命感的表现,还可能出于教师对自身及家人生存发展的考量,又可能干脆就是一些教师德性低下希望“潜”于其中渔利,等等。

  可以肯定,同其他的职业生活一样,面对现实中的一些非正派规范选择“沉默”而非正义直言是教师的一种生存之道,因此对之不应有过分的批评,教师的一己之力毕竟渺小,他没有一呼百应的权威,反而可能会因“呼”得“祸”,“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之所以沉默,是因为教师知道沉默可能使自己获益,而不沉默可能使自己的利益受损。”[2]然而,这里想说的是,教师的沉默不应是麻木的,而应是理智的;面对那些非正派的规范,教师也许不能大声疾呼,以免“祸患”上身,但教师却可以有策略地对非正派规范予以纠正。例如,出于应试的需要,往往会产生对学生学习的严格规范,教师的教育生活也因之受到严格限制。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沉默”,但绝不能麻木顺从,不能甘当教书匠、甘于培养考试机器,而应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将死的知识变活,让枯燥的时间变得兴趣盎然,在被局限的空间中焕发出勃勃的教育生机。在这方面,青岛语文教师、“教育狂人”王泽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成功案例。当面对非正派规范时,能够勇于批评,予以纠正,哪怕选择“沉默”也应是理智的“沉默”。正如某论者的感慨:“我们要求学生要不拘一格,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可当这个社会遇到真正张扬自己个性的人,当我们希望学生做到的被一些人实现的时候,我们又是如何对待的呢?这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和做法,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3]因此,规范并不可怕,沉迷于规范中不可自拔以规范为尊,甚而排斥那些勇于批评规范的教师,这种做法才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最大阻力。

  又如,学校有时候在形式上、口头上支持课程改革,但在实质上却抵制课程改革并阻碍教师参与、实施课程改革。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虽不可能为学校规定好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步骤,但它需要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默默”去探索、创新,如开发教学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教学过程等。此时,教师的沉默就是一种策略。正如有论者所言:“如果沉默仅仅是短暂的间歇,以便留下沉思的空间,为更好地言说积蓄力量,那么这种沉默是值得赞许的。但是,如果在规则性的生活中失去了思考的兴趣,失去了言说的勇气,那么这种沉默就是可怕的了。”[4]可见,沉默有时候也是一种批判,沉默恰恰是为了更有力地批判;沉默有时候也是一种担当,沉默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去担当。要做一个好教师,面对非正派规范和“潜规则”就要具有一定的批判策略,体悟其中的智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生活中来,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可见,规范需要存在,教师处于规范生活中。关键之处在于,不是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教师规范,而是应对教师规范理智分析,选择对待。对于教师生活所必需的规范,应予“扬”,对于禁锢、压迫、损害教师生活的种种规范,则必需毫不留情地予以“弃”。扬弃之间,教师才能不断发展,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荐.新词语与语文教学——周荐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6):6-9.

  [2]阎亚军,周谷平.教师沉默: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22-23.

  [3]冯卫东等.公议王泽钊[J].教师之友,2003(2):25-30.

  [4]孙元涛.教师:沉默的文化[J].教书育人,2007(9):19-2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