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终极评价结果的生成与运用。学生终极评价结果,包括每项素质的评价等级、评价积分与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学业考试成绩,指每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的成绩。依据初中三个年级六个学期的阶段评价结果,按照不同年级权重,由评价系统自动生成:初一占20%,初二占20%,初三占60%。学生终极评价结果,将作为学校选拔高中推荐生的唯一依据。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六个特点 1.评价内容综合化。不但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评价,还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评价、运动健康素质评价、审美表现素质评价、实践操作素质评价,并且把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放在五项素质的首位。 2.评价主体全员化。年级管理者(包括教学副校长、主任和教导干事)、班主任、科任教师是评价者,学生自己、同学和家长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班级日常管理实行值日班长管理制度,值日班长轮流担任。值日班长有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互评。 3.评价方法多样化。标志发展性卡片评价,“互助式荣誉共同体评价”、荣誉展示性评价、课堂优化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共同激扬学生成长动力。在这里要特别指出,“互助式荣誉共同体评价”,是培养学生班集体责任感、荣誉感与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德育常规的有效策略。 4.评价数据过程化。学生的每项素质,都以等级与积分两种评价结果呈现。前者更加侧重学生阶段性的评价,这个评价周期较长。后者更加侧重学生过程性的评价,这个评价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天,甚至每一节课,每一个课间。过程性数据,为阶段性评价提供了相对科学的依据。两种评价结果,过程与阶段互补,定性与定量兼容。 5.评价手段信息化。2009年前后,学校与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办公管理系统”,告别了纸笔计算器评价的历史,实现了教育评价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输出,全部由评价系统按照预设的程序与规则自动完成。2013年,校企再次合作开发“掌上校园”3G手机版评价软件。学校教师人手一部3G手机,真正实现了即时性评价。 6.评价结果价值化。评价结果分为日常性评价结果、阶段性评价结果与终结性评价结果。前两个评价结果的教育价值,在于实现评价的诊断、教育与发展功能。后一个结果即终结性评价结果,其教育价值在于实现评价的甄别选拔与推荐功能。学校把终结性评价结果,作为初三毕业生推选高中推荐生的唯一依据。推荐工作由评价系统自动完成,实现了高中推荐生一键式录取。 三、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硕果累累 十年磨一剑。历经十年,一路走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日益彰显着她强大的教育价值。她以“动力教育”为理念支撑,不断吸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郭思乐“生本教育理论”的思想精华,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了学生正确的导航系统和强大的动力系统。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撑,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度融合,使这个模式可复制可推广,成为共享式优质教育资源。她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育人标准,不断激扬生命成长动力,不断生成学生积极向上,真诚向善,求实向真的优良品质,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模式的有效探索。她以学生终结性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推荐生推荐依据,顺应中考制度改革,守护了教育诚信,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教育均衡。 2011年,长春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场会在学校召开;2012年,吉林省教育评价现场会在学校召开;同年,《数字化综合素质评价与动力教育》校本科研成果,被评为吉林省校本科研优秀推广成果。2013年11月17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专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信息化管理与评价平台》产品进行评议,专家们给出的结论是:“对教育评价的瓶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突破性进展”,“初步解决了以往对学生评价重视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重视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的问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在全国中小学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毋庸讳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有诸多有待完善之处。作为“全国特色学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研究”的首创者和“动力教育”的提出者,我们将继续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继续不断构建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继续不断拓展和丰富“动力教育”的有效抓手,以特色性课程丰富生命,以发展性评价引领生命,以自主性学习激扬生命,以效能性管理提升生命,继续为中国基础教育做出我们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