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研究了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的情况,并提出了如何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进行科学完善的评价,以评价促发展。这为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促进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现状评价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39-01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日益丰富,并已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电子资源的评价,通过评价完善工作促进电子资源建设更加经济、适用和高效。这就成为完善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现状研究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具有使用方便、搜索快捷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已成为促进高校师生进行教学科研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高校师生大部分都能掌握电子资源检索的基本技术,并能够利用电子资源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可以说,电子资源已经成为改变提升高校师生学习科研方式的重要资源,对师生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电子资源的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很多师生都感受到电子资源的利用价值,但仍然有部分师生很少利用电子资源为自己的工作学习服务,依然习惯用手工检索的方式进行阅读。有些师生未能充分认识到电子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优势,他们对网络数据库查询方式不是很熟悉,缺乏对电子资源的有效认识,获取信息的技能有限,又不能对电子资源进行有效的信息评估,不能选择科学的阅读方式方便自己的工作学习。因此,要对这部分师生进行网络数据库使用方法的指导,提高其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认识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高校要加大对电子资源的评价研究,通过评价完善工作,有效提高电子资源的使用价值,这样,电子资源才能在师生学习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凸显。 二高校电子资源的评价研究 高校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优势,就需要对电子资源建设进行科学评价,对其使用情况和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有效发现新问题,针对问题研究解决策略,以此方式提高电子资源的建设水平,为数据库更新、续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确保数据库采取采购更为合理有效,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避免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这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意义重大。 1.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进行统计评价 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进行统计分析是评价的重要方面。这种评价需要对电子资源用户使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数据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作定量分析评价,并与电子资源的成本核算进行对照分析,以此方式评价高校电子资源的效用如何。 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是评价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作用的重要依据,评价电子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分析出版商或者是数据库提供的使用报告,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投入进行对照研究得出。一些数据库供应商会提供数据库使用统计,包括访问的次数、检索时间、浏览和下载全文和文摘的数量等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这是评价电子资源使用情况的重要举措,由分析后的结果来确定是否续订。这样,可有效保证资金利用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确定评价内容,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评价需要对电子资源整体进行评估,通过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资源的整体质量。高校图书馆要建立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引进数据库的利用情况、技术平台服务等多项内容进行评估。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估保证高校资金的有效投入,并能够激励数据供应商积极地提高数据库的质量,促其改进售后服务。电子资源评价的内容很关键,只有对电子资源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为优化电子资源工作提供依据,使电子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在评价中要认真分析所订购的电子资源的使用价值,有的高校自称图书馆电子资源很丰富,实际上其中有些期刊没有原文或是延迟几个月才能看到原文,实用性不强。在评价中要详细分析数据库中能够获得的原文期刊有多少,核心期刊有多少,哪些期刊有时滞,需要多久才能看到原文等,要提高数据库中产品内容的质量,避免内容的重复,高校图书馆必须对数据库内容的重复进行深入研究,进行比较,综合评定每个数据库的使用价值,以科学有效地评价,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并且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总之,随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广大师生学习科研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更为突出,功能实现了完善发展。高校要认识到电子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电子资源评价体系,促进电子资源建设的发展。高校需要不断地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不断研究数据库建设情况,对其进行评价,不断研究,以促进电子资源建设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霞.图书馆数字资源后评估初探[J].情报资料工作,2005(5) [2]刘文梅、唐淑娟.我国“211工程”高校数字图书馆绩效评估研究——已有研究提出的指标在我国的适用性[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 〔责任编辑:李锦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