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来衡量教育的机会均等,应该从以下四个标准来看:(1)起点上的均等,即全体适龄儿童均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2)在教育的过程上均等,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教育的数量上还是教育的质量上,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参与机会。(3)教育的结果上的均等,即受教育者在完成学业踏上社会的过程中,凭借其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与成绩,摒弃种族、性别与经济背景的不同,发展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养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4)教育对于生活前景的影响的机会均等。 如今可以说教育机会均等成为了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学校教育深受社会的影响,简言之,是社会的产物,具有严格的制度标准,因此不均等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在我国,不均等现象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不同性别受教育的机会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受教育机会之间仍然存在差别。(2)学校资源配置方面的差异。(3)学习成功方面的机会不均等。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一定的发展水平下,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可能会长期存在。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国家应正视这种不均等的现象,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一定的改革,来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而不是听之任之。 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措施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仍然存在,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应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要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因此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的教育必须先行。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如必须要树立全面的教育先行观念,依据国家的需要来对教育进行宏观的规划,优化课程与专业的设置。(2)进一步地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并实施素质教育。(3)变革学制,不断加强职业技术培养等中等教育,促使中等教育向多样化、全面化发展。(4)实施终身教育的战略,增加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5)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更好地改善办学条件。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以及促进教育快速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实行差别对待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并且深受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对教育机会进行公平以及合理的分配不仅是保障个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努力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2)[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唐莹等.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郝克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宏伟纲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赵文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责任编辑:庞远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