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主力军,要以地域特色为本,将饮食、民俗、工艺、戏曲等内容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地域文化内容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因此,要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以选修或必修的方式开设辽宁戏曲文化、辽宁民间艺术、辽宁饮食文化等课程,或建构以辽宁地域文化为特色的体验式文化课程体系,真正实现高校特色化教育。在教材编写中适当增添相关内容,或编写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课程教材,让学生了解辽宁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此外,以高校为单位,开展诸如“以关东文化为主题的外国人演讲大赛”、“外国人中国才艺展示”等多形式的活动,丰富留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3.制定文化产业的国际化传播战略,同时要做到文化传播的市场化 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不仅是满足世界对汉语的需求,更是中国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已成为辽宁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以韩国为例,韩剧尤其是K-POP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是超乎想象的。韩国庆熙大学以65个国家、524名正在学习韩国语或学过韩国语的外国人为对象,就学习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8%的人因为K-POP的魅力开始学习韩国语。在美国,NBA、奥斯卡、美国大片等文化元素所负载的是美国文化价值理念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以此为鉴,辽宁省要开展文化对外交流,需扩大文化出口,让世界在更好地了解辽宁方面下功夫。除在国外合作开办的14所孔子学院外,借助政府、社会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向国外推介辽宁灿烂的文化,最好是利用国际友好城市资源,开展“中国年”或“中国周”活动。近30年来,辽宁省及其省内城市共与五大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辽宁省与韩国京畿道为友好省,省内7个城市分别与韩国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沈阳市与日本、意大利、韩国、美国等国家的14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大连共10个,鞍山和抚顺各6个,还有省内其他城市也相继缔结。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国际友好城市为载体,通过“中国周”这样的活动形式,发挥文化辐射力,开展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辽宁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 同时,文化传播需市场化。宣传和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不但是政府层面的事情,更是全民的责任。2002年有关专家就在《中国教育报》上指出:“社会办学力量利用自身机制上的灵活和资金上的优势,可开发一系列对外汉语教材、读物、培训项目及其他相关产品,还可以通过资金投入,更新管理为老品牌注入新活力,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用市场激化文化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有效措施。政府要制定中长期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市场文化力量。在形式上,多组织民间的宣传和非主流媒体的宣传,辽宁的一些文化机构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通过国际间合作,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和文化典籍。 综上所述,结合自身优势和文化特色,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汉语国际推广策略,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辽宁的汉语国际推广正处于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树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和思路,寻找符合和平发展时代潮流的汉语推广之路。 参考文献 [1]卜海艳.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与中华文化[J].语文学刊,2010(3) [2]白长青.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构成要素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00(1) [3]白长青.关东文化意识的精神复苏——论辽宁的地域文化及其特征[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叶立群.基于地域文化的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理论界,2009(8) 〔责任编辑:庞远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