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哪一类化学反应会发生电子转移?在本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学生可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回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较活泼的金属(Zn)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2+(锌片不断溶解变小),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通 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Cu),电解质溶液中的得电子能力强的粒子(H+)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H2(铜片表面有气泡),从而实现了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以上问题联系了学生已学知识进行设计,学生有思考的基 础,沿着旧知识的台阶逐步登堂入室,同时能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觉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自然延伸,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三、问题设计要有探究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探究性的疑问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有一些老师认为所谓探究学习就是我问你答,把知识点以问答的形式找出来就完成了探究任务,所以,在课堂上提问题时是“遍地开花”,简单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棱两可的什么都问。其实,探究性问题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早在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在教师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问题,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回忆或根据具体事实做回答,很少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学会提探究性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环节中,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研究了铜锌原电池,究竟形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请各位同学完成下列四组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电流产生,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1.两块Zn片和电流表用导线相连插入番茄; 2.Cu片和Zn片和电流表用导线相连插入无水乙醇; 3.Cu片和Zn片和电流表用导线相连分别插入两只番茄; 4.Cu片和Zn片和电流表用导线相连插入番茄。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1、2、3组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第4组指针有偏转。此时教师再提问:前三组不能形成原电池,而最后一组可以,请大家比较一下这几组的差异,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呢?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果。 以上提问发放促使学生主动去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正面的思维习惯。 此外,设计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注意问题的难易性、系统性和差异性。要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逻辑关系清晰,具有合理的梯度,还要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等等。设计出一系列好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边学边思,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推动了教学活动的进程,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范春红.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卫生职业教育,2013(10).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杨仙逸中学) 编辑杨兆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