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一迷狂对象——希琳公主,纳沃伊在全诗中展示了不同人不同的爱情迷狂。库思老这个刁钻古怪的伊朗国王,他听了来自亚美尼亚的关于希琳公主的美丽传说,便迫不及待地要将希琳公主占为己有。这个丧尽天良的凶残暴君,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血流成河也心安理得。在受到希琳公主的拒绝之后,他仇恨的大军践踏了整个亚美尼亚,还阴谋害死了法尔哈德。他的这种迷狂准确地说是他作为帝王的占有欲在作祟。希琳公主的爱始终在法尔哈德身上,哪怕他已经身不在世;库思老国王之子希鲁约对希琳产生的激情,也算得上是一种迷狂,但这种迷狂更多地应是一种肉体迷狂,而非爱的迷狂。希鲁约是个不学无术的粗鲁之辈,他的本性和父亲相差无几。看到希琳公主的美丽芳容,他失去了安宁,疯狂而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库思老。希鲁约最后竟无耻地宣称自己血染利剑弑父夺位足以证明对希琳的爱,让公主不要拒绝他真诚的爱情。这一时淫欲兴起的爱情,这大逆不道、损人利己的迷狂,希琳公主是宁死也不会接受的;法尔哈德崇尚爱情与自由,他的爱情是人世间前所未有的纯洁爱情。当爱情初次照进主人公现实世界的时候,法尔哈德就陷入爱情无法自拔。法尔哈德这位“伟大的爱情苏丹”逃不开希琳公主爱的绳索,他被缚得严严实实。在爱的迷狂中法尔哈德永久地坠入忧伤、陷于毁灭。法尔哈德王子气宇不凡,有着高贵的帝王尊严。希琳公主天生美丽、魅力迷人。他们两人一个举世无双,一个无与伦比。法尔哈德来到亚美尼亚,爱情之箭将他们双双射中,他们都在爱恋中未能衡量好感情而成了迷狂之人;希琳公主对法尔哈德的爱是缘于两人的心心相印,初见法尔哈德时,王子昏倒在地,公主失声痛哭、忧伤不已。她夜以继日地照料法尔哈德,守护在他身边寸步不离。在法尔哈德被俘虏后,希琳公主给他写的信更是柔情似水。她说自己是法尔哈德爱情的俘虏,并且深信除了法尔哈德,没有人能扑灭她心中燃起的离别痛苦的爱情之火。法尔哈德因她接受了死亡,希琳公主自己也不愿再苟活世上,最后步履坚定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死神。这场伟大的生死之恋随着花岗岩和水晶玻璃的玉石俱焚终结了,命运以死的方式让他们获得了永久的亲近。 《法尔哈德和希琳》是乌兹别克文学的国宝,它讲述的是“痛苦与离别的伤心故事”、“心灵的激情和崇高苦难的故事”。通过对法尔哈德王子、希琳公主等一系列为爱迷狂的人物形象的对比,纳沃伊在长诗里所塑造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就凸显了。五百多年过去了,这部经典诗篇作为东方文学的艺术瑰宝还在深深地感动着现代读者。这部宏伟的爱的颂歌不落窠臼,永远地流传在人世间。而法尔哈德似的爱情迷狂,也还在鼓励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不畏强权、只为真爱去拼搏去奋斗。 参考文献: [1]阿里舍尔.纳沃伊著.吴国璋译.法尔哈德和希琳[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孙壮志.列国志:乌兹别克斯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介绍:伊犁师范学院2012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