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初唐是汉语量词从魏晋六朝大发展期走向唐五代成熟期的重要过渡阶段,而这一时期量词的系统研究还远远不够,本文考察《全唐诗》中初唐诗歌部分的量词用法,特别是对量词构式“数+量+名”的使用,反映了名量词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动量词表示法中“数+量+动”构式占据绝对优势,是初唐诗动量词使用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初唐诗量词语法化 一.引言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汉语量词不是先在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从无到有的语法化过程。汉语量词系统发展的框架在两汉已经构建起来,魏晋以后量词在这一框架中进一步充实、发展,直到宋元之际“数+量+名”构式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量词系统臻于完善,才同现代汉语没有太多差别了。唐代是汉语量词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但目前对唐代量词的系统研究还远远不够。唐诗量词使用独具特色,选取《全唐诗》前113卷中确定为初唐时期的诗歌,对其中的量词进行全面、穷尽性地考察,可以发现量词系统从发展到完善的语法化历程的重要特色。 二.初唐诗的量词系统 根据称量对象的不同,量词可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初唐诗中共有量词61个,名量词53个,动量词8个。 (一)名量词。根据初唐诗名量词的实际情况,大致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和借用名量词四类。初唐诗中的名量词已经呈现出子类丰富,分工细密的特征。 1.个体量词。在汉语量词里是最常用和最有特色的一类,也是初唐诗量词的核心部分,总计30个。其中多数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用法而获得了新的发展,般、点、轮、局则是初唐新兴的量词。 般《集韵·桓韵》:“般,亦数别之名。”作量词,相当于“种”、“类”等。 (1)梅花百般障行路,垂柳千条暗回津。(张说《先天应令》,卷87.36) 点“点”计量点状物。按,《汉语大字典·黑部》“点”字条下量词义始见书引宋苏轼《洞仙歌》,其实初唐诗已见。除用于小而圆的点状物,“点”可以隐喻感觉上分量的轻,表“微量”的意义。如: (2)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憧憧遍行子。(刘希夷《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卷82.15) 轮“轮”本指车轮,而在车轮的形貌基础上,从车轮发展成为平圆之物的计量单位。在初唐诗中,多用于日、月两种吟咏对象。如: (3)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郭震《野井》,卷66.15) 局由“棋盘”引申出下棋一次叫“一局”。“局”在唐代多用于棋局,偶尔量其它对象。如: (4)六局黄公术,三门赤帝方。(王绩《游仙四首》,卷37.18) 2.集体量词。用来表示人和事物若干数量的集合的词。初唐诗中计有8个:双﹑队﹑群﹑丛﹑簇﹑行、架﹑户。队﹑簇﹑架则是该时期新兴的量词。 队“队”由“群队”引申作量词,语义为行列。“队”在初唐诗中用于军队。如: (5)旗亭百队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王勃《临高台》,卷17.39) 簇计量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按,《汉语大字典·竹部》“簇”字条下量词义始见书引唐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裁竹二十韵》,其实初唐诗中已见。如: (6)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牛峤《杂曲歌辞·杨柳枝》,卷28.20) 架用于有支架的或支架状的东西。按,《汉语大词典》“架”字条下量词义始见书引元武汉臣《玉壶春》,其实初唐诗中已见。如: (7)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徐晶《蔡起居山亭》,卷75.7) 3.度量衡量词。作为计量单位表示长度、重量、容量等一种大略的数量,计有13个,其中长度单位6个:寸、尺、寻、仞、丈、里。“里”、“尺”、“丈”最为多见。初唐诗中多为表示估量的虚数,与“百”、“千”及“万”等数词搭配。 4.借用名量词。初唐诗中的借用名量词有杯、壶,是借用某种容器作为计量单位来表示一种大略的数量,又称为容器量词。如:
(8)百壶渌酒千斤肉,大道连延障锦轴。(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卷86.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