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典诗词化用绘画的点染手法,将诗词的虚实手法表现得极为淋漓尽致。点染就是诗词中抒情后再从多角度来丰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绝对不能理解为这首诗中运用了“点”而另外一首中运用了“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从主次关系看,点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从抒情角度看,点与染的抒情是叠加的,一体的,相融的。 关键词:古典 文学 诗词 点染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提出了与古典诗词欣赏相关的知识,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必修四75页)。但是,许多老师无视这个“点染”,有的老师搞不懂什么是“点染”,索性跳过不讲,有的老师只言片语地点到,学生终是不理解;教研会议时,我问专家什么是点染,专家说高考轻术语,不讲也罢;查阅各种高考复习资料,无一本高考资料讲到“点染”,查阅高中语文各种期刊,也极少有人针对高考诗歌鉴赏题来培养学生的“点染”能力。 但是,我仔细地研究了高考诗歌鉴赏题,虽然不要求学生答出“点染”这个词语,却常常在考“点染”这个艺术手法。例如:2011浙江《蝶恋花·出塞》“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第二小题要求学生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答案是——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答案中虽然没有“点染”这个词,但考核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却是实实在在的“点染”。 一.什么是点染 什么叫点染?查阅许多文献,只有解说和例说,至今无人定义过。点和染本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引入到诗词创作中。还是以苏教版《雨霖铃》为例来理解“点染”吧。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但刘熙载却没有发现《雨霖铃》另一处“点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统领,叠字“去去”“点”明了不忍离别的情态,一步三回头,五步一叹息,然后是“染”,用“千里”染离别之恨远和恨别之久(千里既是空间,也需要时间),用“烟波”来染离情之凄切,用“暮霭沉沉”来染离愁之“无绪”,用“千里”“暮霭”“楚天阔”的宏大背景来染一叶扁舟的渺小和孤独。 综上所述,我以为,点染就是诗词中抒情后再从多角度来丰富之形象之(或先形象后抒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点染是种表现手法,我们必须明确几点:点与染是同时出现,即有点必有染,反之亦然,绝对不能理解为这首诗中运用了“点”而另外一首中运用了“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无缝相接,点了之后紧接着就是染,反之亦然,点与染之间不可以插入其他句子;从主次关系看,点是核心,染是左右上下,点是主旨,染是为点服务的;从抒情角度看,点与染的抒情是叠加的,一体的,相融的。如贺铸的《青玉案》下片“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试问闲愁都几许?”是“点”,直接抒情,是全词的抒情重点,紧接着无间缝地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染”,从三个角度描写景物来丰富、具象“闲愁”之多之久之生长;点和染在情感上是叠加的,都是“闲愁”。 二.点染可分为哪些类型
1.从点染之间的位置关系,点染可分为先点后染和先染后点两种类型。⑴先点后染,就是先点出写作目的或诗歌主旨,然后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染。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用“多少恨”来点明全词主旨,用“梦魂中”点明所写之景都是梦中,都是故国家园之景之人之事;用“旧时游上苑”之“车如流水马如龙”和“花月正春风”来染最快意的人生。点与染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曾为九五之尊,今为阶下之囚!点得明晰,染得淋漓,荡气回肠。⑵先染后点,就是先从不同角度写景叙事状物,然后点明主旨。如李清照《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先从满地憔悴的黄花无人摘、独守难耐、梧桐细雨三个角度来“染”愁,结句猛然一收,“点”得入木三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