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析认知角度下的英语隐喻

时间:2014-04-19 14:32 点击:
摘要:隐喻是英语语言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活动。隐喻就是人们用一个概念性事物来理解和亲身体验另一种概念性事物的方法,它存在着系统性和普遍性,在认知中产生与发展,最后变为认知的结果。 关键词:认知;隐喻;修辞

  摘要:隐喻是英语语言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活动。隐喻就是人们用一个概念性事物来理解和亲身体验另一种概念性事物的方法,它存在着系统性和普遍性,在认知中产生与发展,最后变为认知的结果。

  关键词:认知;隐喻;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0-01

  1.隐喻的起源

  1.1国外对隐喻的研究。对隐喻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著作《诗学》、《修辞学》中就曾经对隐喻做过探讨。他把隐喻定义为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但表示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他认为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也就是说隐喻是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是反其道而行之,对常规语言的变异。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看法对传统语言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1.2国内对隐喻的研究。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人们一直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个分支,很少把隐喻单独拿出来讨论。中国隐喻研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时期,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至现代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的研究这四个时期。

  2.1中国先秦诸子一般都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饰。中国古籍中最早提到修辞的是公元前五世纪的墨子。"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而先秦诸子中第一个提到"喻"的是苟子。《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其中有人认为"比"指明喻,而"兴"指隐喻。

  2.2秦朝到汉朝时期,中国的修辞学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汉语修辞学理论史上,第一个对比喻进行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是前秦至公元四世纪汉语修辞学和文学批评方面主要观点和理论的集大成者。陈骥的《文则》是在刘勰之后的又一个经典。他在汉语修辞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并把"隐喻"归为"比喻"的一个下项。

  2.3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修辞学研究的指南针,这本书在修辞研究中的崇高地位也影响到隐喻研究。

  2.4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主要致力于发现新的比喻种类。而隐喻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今隐喻研究的需要,到1999年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文章。虽然概念隐喻理论引入中国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胡壮麟教授亲率弟子长期致力于韩礼德学派"语法隐喻"的研究。

  2.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建立在相似点上的推理活动。它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著名认知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隐喻进行了比较全面、颇为系统的研究。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用来思考和行动的常规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以隐喻为基础的;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乙事物的重要手段。

  隐喻这一话题历史悠久。早在1980年初起就已经由Johnson和Lakeoff提出其定义。在MetahporsWeLiveBy中,其隐喻是这样被表述的:

  Wehavefound,onthecontrary,thatmetaphorispervasiveineverydaylife,notjustinlanguagebutinthoughtandaction.Ourordinaryconceptualsystem,intermsofwhichweboththinkandact,isfundamentallymetaphoricalinnature.

  二者认为隐喻不仅会在语言中体现,还会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上存在。他们将隐喻定义为三点: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其中本体隐喻就是人们通过一些词来解释非物质性的词汇,譬如情感、人生等。结构隐喻是通过一方概念化的表述转化到另一方概念中进行表述。方位隐喻就是通过全方位的空间表述的概念来定义另一个概念系统。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