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读人物言语之内容(说什么)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得意的一段文字,品读人物语言不失为一个突破口,使学生借人物语言如“亲睹其事”、“直接当时人”,进而引领学生阅读感受其文之妙。 张良以事相告时,刘邦处处呼其为“君”,“君安与项伯有故?”“君为我呼入”,而在宴会结束之时,令张良留谢,以“公”相称,“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一人称的变化当不是史公的随意一笔,其所藏玄机,惟一一品味方能领悟。联系前后情势变化,不难看出刘邦以“公”相称是希望与张良确立更为亲近的关系,从而博取其忠心与效命。这样的解读让刘邦工于权谋的性格本质暴露无遗。一个“君”字,一个“公”字,区区之异细细品来却尽得沛公之性情。比之史学界的那些高妙评言,这样的品读体味应该更形象更深刻。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再去探寻刘邦的其他语言,又会有新的意味发现。刘邦至鸿门谢罪之时,先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明自己是竭尽所能攻秦,丝毫不敢懈怠。后言“小人之方,令将军与臣有郤”,意“臣未有他心,是项羽你听信他人言而嫌疑我”。“臣与将军”与“将军与臣”前后位置的互换很好地传达了刘邦巧言令色的特点。品味人物之言语,我们似乎可以想象他谢罪之时表面谦卑顺从之形而实则心怀他意之神。 (二)品读人物言语之形式(怎么说) 同在《鸿门宴》一文中,面对项羽“急击勿失”的紧张形势,张良与沛公虽言及同一事件,即向项羽赔礼道歉,但两人叙说的语言形式却不同。面对沛公的疑问,张良建议: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而当沛公面对项伯之时他的言辞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言由心生,不完全循张良之言,沛公必有所思虑。“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可见项伯与张良之间的关系非同小可,所以在张良看来,请项伯转达歉意是不难之事。而沛公不仅以“愿”表恳请之意,希望项伯能“具言”,更是称“臣”于是项伯前,极言诚心实意。沛公如此这番说,是想进一步拉拢项伯,并借他之口迷惑项羽以缓解局势,可谓屈尊一时为谋求永得天下,城府之深可见一斑。 由此我们就不难发现史传文言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虽言之浅显,意却是无穷的。按这样的阅读经验,在阅读相近文本时会我们会形成品味人物言语,挖掘形象内涵的心理定势,最终养成以“言”为依据品读人物之“神”的史传文言阅读习惯,使形神兼备、文意相融。 素读、细读、品读等法在理论上尚且需要更为缜密的思考,如此分条列说意欲能与文言文本的文体特征有所匹配。合乎于文本个性的解读方式,是引领学生深入文言文本的有效之途。叔本华说: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远逊色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文言文本之解读当如此,也就是说只有对文本有过切合其文本特征的深层思考,才能获得文言文本最原初的味道,从而品出文言之真味。希望这样的解读能使我们离文言“近一些”、“更近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