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文言之美的三种读法

时间:2014-04-11 16:36 点击:
摘要:本文对如何解读古文介绍了自己的三种方法:素读、细读、品读。 关键词:古文学习;素读;细读、品读; 越是古老的语言就越完美,这是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语言与语言学习时所言。观照汉语,古文言当之无愧,它以冼练的语言、精妙的技法向我们呈现文学的

  摘要:本文对如何解读古文介绍了自己的三种方法:“素读”、“细读”、“品读”。

  关键词:古文学习;“素读”;“细读”、“品读”;

  “越是古老的语言就越完美”,这是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语言与语言学习时所言。观照汉语,古文言当之无愧,它以冼练的语言、精妙的技法向我们呈现文学的古典美。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法让这种美遭遇着或割裂、或僵化的实际,使学生深陷学文言之苦楚。

  笔者认为,只有追寻文言文本之根本特征并深入其中,才能解读出文言最原初、最古老的美,从而营造富有文言味的课堂,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而通过“素读”、“细读”、“品读”这“三读”,不失为感受文言之美的一道捷径。

  素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日本人把我国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通俗地说,“素读”是指一种直面文字、朴素纯粹的读,一种音韵和谐、融感情于抑扬顿挫中的诵,一种来回反复着眼全篇而“不求甚解”的背。旧时私塾诵读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献,长久历练素读之功,对于提高一个人的整体文言感知能力大有裨益。

  苏轼的《赤壁赋》是近乎散文的文赋,虽不似汉赋那样铺张扬厉,然文采焕然、叙事生动。不像律赋那样讲求轻重协律,却用了不少四、六对句,读之铿锵有声,使情显于言外。

  文章首尾呼应,洋溢着轻快的曲调。然这支乐曲在主客问答之时出现过起伏,感受主客“乐-悲-乐”的情感变奏带来的跌宕之味应是教学此文之重心。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飘乎浩浩乎”等句形相对的语句,读来如行云流水,酣畅自如,极得主客畅游之逍遥。读时声韵情状亦不失古人之风雅,可得文言之致。

  以言通气,以气强意,借意气强文。于意气相御处获得韵文的声情并茂,才无愧于经典韵文传承给我们的声韵美。

  细读:道是无情却有情

  细读文言实词之意

  人文散文,文言背后皆立一人,其情皆充溢于言之间。《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以一个“醉”点化全文,将个人志趣寄托于山水之上。同时“醉”又是文章的情感主线贯穿始末。“醉”字当不仅解作“酒醉”。向之游虽则是“深林回溪幽泉怪石”,皆不过是“倾壶而醉”而已,欲以排遣“为戮人”的内心苦闷,寻求的自我麻醉。但终究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酒醒依然抑郁烦闷。是为徒得“游”之形,而未获“游”之意。惟西山真正让作者抛开世俗纷争,尽享自然之致。看其“引觞满酌,颓然就醉”,真正获得身心皆释的“陶醉”。此“醉”非彼“醉”也,彼“醉”意欲陪衬以明此“醉”为真正的醉心山水。看来细读一字亦能探得其中之深意。

  品读:闻弦歌而知雅意

  《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浅显”之意多指向叙事。历数十几年的试题,史传类文本出现较频,多因其文质兼美。节选入高中教材的史传类文言有三篇,皆为经典之作。史传类文言作品多以人物取胜,人物形象的塑造又离不开人物语言,品味语言细微之处又不难洞察人物性格。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