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引导学生读书,读古代文化典籍,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精华,使其心灵受到美好情操的浸润。而这一切,又必然会作用于学生作文的深厚内涵。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的职责,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通过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而最终能够文如其人,或者人如其文。因为只有人品的提升才能有文章品位的提高。 “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中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加里宁)。因而,教师要时刻自警,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让学生真正的从心理上接受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的学习)博学多才。试想一下,如果一位教师在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都有有所涉猎,那么他在与学生交流时,他就很容易赢得学生装的倾赖与羡慕,才能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再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喜欢老师就像崇拜明星一样,那么这位老师所讲的课,学生又怎能不喜欢听呢?因此,其实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抗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更好地把握和认识自己。因而,从开发心智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就能像给学生上政治课那样进行政治说教,而是要以情感为纽带,进行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渗透。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就更显得意义深远。因为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章,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甚至要比思想政治教材更为生动,更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文学本身就是用语言塑造丰富可感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而学生的形象思维为学好语文又提供了物质上的牢固基础。有因为语文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不可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因而必须在注重其工具性、知识性的同时,更注重人文性、德育性和思想性的挖掘,以期达到对学生心智的有益影响。这是给我们的家庭、社会尤其是语文教师提出的永恒的课题,也是语文教学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