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蕴含着极其深远的民族文化;语文教学融合了人文与道德的多种元素,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语文教学应该兼顾基础工具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诸多层面,尤其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化;传承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和德育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从狭义上说,是指注重人的价值,倡导人的尊严与幸福即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语文的德育性从本质上说,则是要求人们按照社会的阶级的意志和审美规范去做的一种目标和准则。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性和德育性则是语文教育的精神层次,而语文的工具性和知识性则是语文教育的物质形式。依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理在《大纲》中就有明确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必须兼顾“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格教育。这也是语文教育由形式转向内容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语文教材为例,无论古今,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作者的充沛情感,展示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理想。学习语文,就是通过理解文本去感悟人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甚至可以与古人和前辈进行心灵与情感的交流碰撞,只因为那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不散的魂魄,不朽的精神!以国家教委颁布现行语文课本为例,可谓佳作星罗棋布,文章字字珠玑!《诗经》《楚辞》、汉赋直至唐宋诗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几乎包揽了文学的最精最美;而国外文学则从古典到文艺复兴直至批判现实主义乃至现当代文学无所不包。徜徉其间,可谓享之不尽的丰美大餐,饕餮盛宴!浏览其中,有如尽情观赏千年而来的艺术经典;仿佛与无数伟人圣哲亲密接触,他们的思想、他们是情感甚至连他们的心跳似乎也得以触摸。至于他们倾尽心血所雕刻成的那些文学典型,更如米洛斯的维纳斯,美到至纯至真,美到无与伦比,留给我们的除了仰望,只有感叹!而语文课的教与学,便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与美好情感的薪火相传。也唯因如此,语文的教学研究才显得那么重要,那么神圣! 就现今高中学生来看,爱好与重视语文者为数不多。语文教改开展这么多年,却很少有革命性变革。为什么会这样呢?只因为语文学科知识面广,思想含量大,内容极其丰富,同时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因此,讨论这个命题,实在是既大且深。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学科的主要任务不但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写、去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学习语文也和学习外语一样,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而不只是让学生会读、会写,所以会说才是学习的关键。因此,我们学习语文不妨借鉴一下学外语的方法,并在考试中适当的增加口语考试的比例,这将有利于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多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语文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经学、史学、哲学、化理学,社会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学好语文,仅靠学校一个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创建一个大的语文学习环境才行,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在一个好的环境下进行。这就要求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为我们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