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后的第三年,宋人王铚在他的《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可见这首词是李煜被宋太宗毒杀的一个借口,亦是一位绝代词人的绝命之词。全词通篇以问答的形式,描绘出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过程。春花秋月是人生中难得的良辰美景,本应令人欣喜,但对日夕以泪洗面的囚徒来说,已了无意趣。越是良辰美景,越能诱发他对痛苦往事的回忆,越是回忆往事,越会带给他无穷无尽的精神折磨。“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却表明了词人对生命决绝的心态。接着他从囚徒的狭小天地联想到故国,“不堪回首”便是滴血之语。如果说未能守业的无奈已令他难堪的话,最令他屈辱的是,归降以后自己的妻子小周后被宋太宗封为郑国夫人,随例朝谒,常被强留宫中,饱受太宗凌辱,数日方被遣回。小周后回到家中,“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李煜残破的心灵再次受到重创,这种记忆愈刻骨铭心,悔恨就愈撕心裂肺。当屈辱在词人的内心积淀到无以复加时,他用笔墨和着泪血,凝成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悲怆千古的不朽之歌。 以水喻愁,并非始于李煜,唐诗中已有过尝试,如李颀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的“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等。但李煜泼在水里的愁最令后人心灵震颤,何者?词人触景生情,一任故国之思和亡国屈辱之恨,如江水般涌泄,从春花秋月到小楼东风,从雕栏玉砌到朱颜改变,几乎每一个字都浸透了词人孤独绝望泣血之心,反映了人类悲悯的共同情感。还是王国维的解读最精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李煜的词,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尤其是他后期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作品,充满了感伤主义情怀和悲剧色彩。词人以写实笔法,恢复自己被扭曲了的人性和尊严,历历悲欢,字字血泪,是词人被俘后屈辱生活的真实画卷。李煜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愁苦和悔恨,不仅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触,更是用血泪书写成的不朽的生命篇章。正因为它反映了对人生毁灭的普遍深沉的挽歌式情调和悲剧性精神,具有悲悯的深刻普遍性,才得以在历代读者的心中产生巨大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J].明嘉靖四十三年抄本. [2]叶嘉莹.灵溪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龙衮.江南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 [5]李煜.李煜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