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决策和执行的能力 高校管理人员是协同创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将直接处理组织协调、沟通决策和执行相关的管理工作。“2011计划”强调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提出“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将更多地面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分属于行政、事业、企业等不同管理性质的组织,将参与涉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深水区”的诸多体制机制问题,这对高校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沟通决策和执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高尚的职业精神和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 学校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责任感来唤醒质量意识。要加强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倡导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大力提高师德水平,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强管理人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拔高职业化素养,塑造职业化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为人师表。 二、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推动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内涵式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根据新形势下对高校管理人员的发展需求,针对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高校管理人员队伍“内涵式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环境 近些年来,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因素增多,优秀管理人员流失率增大。高校在制定政策时过于注重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对行政管理人员倾斜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长远规划。行政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审、工薪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与心理预期存在差距,自我价值认同不高,心理易失衡。高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以“2011计划”实施、内涵式发展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要重视高校管理人员队伍的文化建设,尽显人文关怀;要加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切实营造良好的有利于高校管理人员成长、发展、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 2.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
“2011计划”提出要推动高校体制在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文化氛围营造等八个方向的改革。高校要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协同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在当前高校管理中出现的管理制度模式不够创新、考评选拔体系不够健全、绩效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不尽合理等问题,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管理,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高校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