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表演中感悟。如教学《将相和》,《西门豹》,《晏子使楚》等课文时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让学生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他们能很快地领会文章的主旨,有助于学生领悟语言的内涵,提高感悟能力。 (2)在画面中感悟。在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尽量运用图片或电教手段可以及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语言文字变成图像印在大脑里,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 (3)在动作演示中感悟。这种方法,也是教师最常采用的。如教学《荷花》中,要感受荷花的姿态美,就可以启发学生边读边演示各种美丽的姿势:“池里的荷花有的挺着胸,昂着头,好像在唱歌,”“有的荷花伸伸腰,好像刚睡醒的孩子,”通过这些体会的表演,学生就会深切感受到荷花的形态美,把句子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对其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四、以“悟”为主,以“读”为辅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情感产生的过程,用“悟”出来的情感进行朗读,而不是片面地追求“读”出感情。倘若学生对语言材料未能做到充分感悟和理解,就不会在“读”中融入情感,也就难以掌握重读、轻读、停顿、抑扬顿挫、语气等朗读技巧。所以,教师应当运用创设情景这一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课文所描绘的人物、美景、故事情节。如笔者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尽管作者将桂林山水描写得多么美好,学生也较难体会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针对这一教学现状,笔者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创设教学情景。首先向学生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桂林山以及清澈见底的漓江水。而后,让学生带着对影像资料的情感体验,感悟课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再次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连“读”带“悟”,升华情感 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让学生充分朗读,使学生能够在读中获取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进而以“读”带“悟”,升华情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其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的巧妙运用、语境的美妙描述、思想的深邃表达以及见解的独到阐述。 近年来,诸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把握住了“以读为本”这根主动脉,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品读感悟,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永远充满灵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