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刍议小学语文课教师点拨艺术(3)

时间:2014-04-10 14:07 点击:
五、反复吟诵,展开想象 小语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文字生动优美,为我们构建了深遂的意境,刻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领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联

  五、反复吟诵,展开想象

  小语教材里,有很多课文文字生动优美,为我们构建了深遂的意境,刻画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领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即读和想结合的办法,畅通思维,提高认识与鉴赏能力,学生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比如《倔强的小红军》里,0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小红军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给人深刻印象。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陈赓发现小红军干粮袋里装的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如何指导学生从这一细节描写中充分领略小红军舍己救人的感人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怎样的情景?学生可以想到,小红军是多么饿呀!他伸出手摸出牛膝骨,使劲地咬着,他多么希望能咬下一口呀,可是骨头太硬了,上面什么也没有,他只好失望地把它又放进干粮袋里……学生通过联想,慢慢进入情境。接着,教师适时启发,小红军这样饿,陈赓同志给他青稞面,他为什幺不收呢?学生的认识立即触及实质,上升到一个高度,即小红军想到的是老同志,他宁愿自己饿死累死,也不拖累老同志,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就在这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读时,速度缓慢,声音低沉,几乎是一字一吐。通过这样满怀深情地吟诵,学生对小红军这一悲壮形象的理解升华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