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的平淡足以使小作者失去动笔的兴趣,但是修改出一个恰当新颖的字词,就能让习作改换新颜,习作兴趣陡生。这是因为修改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打破自己言语习惯的过程,是语言创新的过程,自然产生乐趣。比如学生经常写游记,但是咬着笔头也写不出当时的情景,平淡的草稿必须经过修改才能获得新生。一个学生在《美丽的海滩》修改出“走近一瞧,沙滩可真美丽,到处是软绵绵的细沙,海边还趴着奇形怪状的石头,大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趴”字是最后修改的结果,大家读到这里都眼睛放亮,小作者沾沾自喜,其它美妙的词语“软绵绵”“波光粼粼”随后油然而出。不难看出这是读写结合最小的一个点,虽然简单但是作用不小,容易操作,学生有信心也有能力,逐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表达水平。从字入手进行读写结合,字这个小问题是可以作大文章的,简单易行。 (二)词语(双音节词、多音节词) 当然,现代文组织的基本单位还是词语,课文出现的生字最终以新词的方式教授学生,单个生字多数没有上面单独用词的地位。新词教学是学生意料之中的,课课如此,如何打破他们的言语学习习惯,丰富他们的表达形式内容是生字新词教学的重点。新词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运用,运用又促进理解,是学习语言运用的内容之一。如果词语能够顺利进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系统,就可以让文本语言拓展它的外延,丰富它的内涵,构建更多的句式,增加词语表现力。例如《穷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上下文通过心理活动描写及省略号形式的表现,充分让学生领会“忐忑不安”的内涵,但是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几乎没有。因为没有运用,许多类似这样的新词无法进入学生的表达系统,改变不了语言习惯,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语言表达水平还是不高,在一个相对的时间,他们的读写水平也没有起色。教学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并不难,因为它语境非常形象,难在学生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类似心情。教师于是现场营造言语表达氛围,准备指名学生用它说一段话,学生自然忐忑不安;教师准备家访,学生更加忐忑不安……学生逐渐围绕它写出一句话、一段话。学生在下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又阅读到“忐忑不安”,在读、写、读的循环过程中,它已经成为他们语言表达系统中一个单元。一个词语,一个情境,几种表达方式,能够生成新的言语习惯,读写结合的功效才得以体现。文本词语本身并不会让学生出乎意料,但是词语运用的范围、效果却让他们出乎意料,可以提高他们更新言语习惯的频率,从而提高理解运用水平。 (三)句子 字词是构成句子的材料,句子的表达形式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魅力,因此句子形式是典型的言语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应当重视句子学习,包括理解运用表达。批阅学生习作经常发现语序错乱,想到什么写什么,看似问题不少,其实是正常的语言现象,成人口语交际经常出现倒装句,重要内容前置,次要内容放后,或者补充说明,如果写成书面语,多少都有语法问题,不成章法。但是,这种错乱的表达句式在实际交际中却引人注意,有助群体之内交流。
句子形式变化特征之一是运用修辞手法,阅读感悟虽难,但有法可依,其实并不是最难,更难的是运用它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多数学生能够分辨出哪种修辞,修辞成分,模仿造句等,但是在学生习作中很难批阅到恰当有效的修辞句式,没有找到读与写的内在联系,读者与作者语言表达的根本关联,这也让教师出乎意料。阅读未必成为写作的基础,会读不会写的人多,写得好的人更少。回过头来分析学生习作语言现象,不难探究学生习作语言年龄特征。小学生习作语言倾向口语化,习作语言表达与情感个性表达类似,直接、碎片式,但也有可取之处,能够表达最强烈的感受,最想说的语句片断,而不太理会用语的恰切,表达的优美,内容的完整。其实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习作评改可以完善内容,完美语言。针对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我们从学生习作可以探个究竟。小学生习作语言并不注意句段意思的完整,总是先写出想到的,有可能的话才补充完整。习作《我学会了碾地瓜》“我打开开关,把客户洗好的地瓜放入机器的嘴里。”“不过这也是我的错,自以为是,不好好学艺。唉!只好自认倒霉,满脸是地瓜末。救护车来了,爷爷早就出现在我眼前,‘哈哈!小小年纪,就懂得用人家的地瓜来美容啦!’一边不紧不松地修正我的错。‘不要着急,先把地瓜拿一点出来,刚开始不能太多。要是太多,机器也会受不住的,就像你的嘴塞满东西就没有办法咀嚼。’”“嘴”“救护车”都是小作者首先想到的,并不需要经过授课讲到的修辞手法运用过程,多数学生经过严格的语言训练,通常表达为“机器的漏斗像大嘴一样”“爷爷像救护车一样及时出现”,即为言语习惯。两相对比,可以发现直接写出想到的,写出喻体,才来补充完整,写出本体,更能表情达意。教材内容也不缺乏这一言语现象。“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草原》)如果按照一般学生的言语表达习惯“一条迂回的河像明如玻璃带子。”表达效果相差甚远。语言学习就是在与学生自己言语习惯对照过程中不断吸纳更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不断改变言语习惯,提高表达水平,形成更加良好的言语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