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发挥桥梁作用 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着力加强企业职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第一,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建立起稳定的对话机制,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定期就企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与企业就开设订单专业、定向培训、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提出切实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各项措施,为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第二,与多个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专为企业培养某一类型的创新人才。如2009年,根据富士康钱塘科技工业园需要建立一支熟悉生产流程的创新型管理队伍的实际,专为其开设企业班,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去任教,该班级全部职工均为同一公司的员工,已连续开办了3年。这一类型的班级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这对于提高职工素质,创造性地解决工作问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开设各类培训班,促进职工专业发展。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一大批机械制造类的企业,且大部分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在分析机械设计制造类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实施了数控工艺员培训项目,培养职工作为企业改革创新的后备骨干力量。该项目以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开发了一系列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注重实践技能的学习。2011年,与圣山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专门培养纺织类的企业技术研发骨干。针对开发区大批的杭州女装的生产企业,专为开发区服装企业的职工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班,授课教师全部是学校教学水平一流的专业教师,在设计、制作等理念上都给职工带来全新的感受。 第四,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在授课时间安排上,通过对职工进行调研,将课程时间尽可能安排在职工业余时间。同时,在培养计划中实行导师制、模块式、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职工可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接受培训,以有效地解决职工工学矛盾。 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实践在充分利用挖掘三方已有教育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形成政、校、企三方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一人才供给非稀缺阶段的中国教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彭省临,湛毅青,周鹤林,何作利,刘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南大学科教兴湘行动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4]杨涛.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企校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培训,2009,(8).[5]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在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 【责任编辑:郭延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