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打造“双主互愉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特色,通过学科研讨、组内教研等多种方式,引领教师探索有效教学的新策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推动有效教学向纵深发展,打造富有特色的学科文化。 关键词:有效教学;双主互愉 有效教学涵盖了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数学学科在已有基础上,决定以打造“双主互愉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分层规划,由浅入深,引领教师探索有效教学的新策略,推动有效教学向纵深发展。 双主互愉,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整体提升,既享受自身成功的愉悦,又感受来自对方的愉悦。相信这也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所在。 1有意的研——研讨课敢于抛砖引玉 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数学学科把视线聚焦在常态课教学的研讨上。每学年都固定一学期,进行常态课的研讨交流。变展示课为问题课,变“评课”为“议课”,鼓励教师带着双主互愉有效教学中的问题上课,勇于呈现自己对双主互愉有效教学的理解,抱着抛砖引玉的态度,和大家进行思维碰撞。 我们二年级曾推出一节新授研讨课《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就引发了大家对如何初步教学几何概念的大讨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参考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到:“角本册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即可。如认识角,只要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对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角就可以了。” 教学参考很明确的要求教师对角的概念不能讲太多。但是不讲又不行。我们二年级有8个班500余名学生,根据学情调查我们发现几乎全部的学生都把顶点处或者边理解为是角,却不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对角的理解是支离破碎的。如果上课不把这点讲透,再多的操作活动也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的空间观念。经过研讨,我们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角的概念老师不讲太多,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是教师在第一次出示角的图形时,就要告诉学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组成的图形,借助手势强调角是这样一个图形,因为课本没有出现角的符号。在所有指角的地方,都要用手势给学生明确的导向,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角的概念。这样,画角,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也会迎刃而解。 有意识的研讨使我们针对性的解决了许多问题,例如: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搞好大班额的分层教学;如何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等。 2无意的聊——实录夹让闲聊成为文化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上完课再累,回到办公室,也会不由自主的和其他老师互相聊聊,聊聊今天课堂上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处理的好与坏,有哪些得与失,甚至会对教学、作业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争议等。老师们聊的这些话题都是有效教学中的问题,可聊过即忘。怎样让教师轻松闲聊的小话题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就需要把教师的聊从无意向有意进行引领。经过考虑,我们就给各个数学教研组创建了校本教研实录夹,由教研组长负责监督提醒,组员随时记录,把平时具有价值的话题点点滴滴的记入资料夹中。从而使办公室的“家长里短”成为一种交流有效教学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