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和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内容极其丰富。在世界民族文学之林中,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格,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激励着每一代人。文学的创作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题材,来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唐代的发展国泰民安,诗歌也在这一时期大量诞生,例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宋代陆游的《示儿》,苏轼的《念奴娇》、《水调歌头》等,每个时期的文学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每一段历史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时代的进步。在我国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都会带给我们一定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几乎都蕴含在文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每个朝代都产生出了大量的文学代表作,本文主要以春秋时期的孔子文学以及他的教育理念为代表,来阐述我国的古代文学,从而进一步地了解孔子的文化思想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人物,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虽然孔子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但是他一路走过的艰辛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幼时的他用了一句相当简短的话来概括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视。”从这句话中我们能感受到孔子年少时的命运多舛,但正是因为有过这种艰苦的经历,才造就了当时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虽然孔子的一生都立志从政,但他毕生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上,其中孔子创造了很多第一,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学派,编制了历史上第一本以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六经。孔子平生有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当时的人们争先恐后去当孔子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以至于对如今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孔子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作品中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和分析:
一、温故而知新
在孔子的名言中,我想大家都应该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很熟悉,很多人只是知道他的话是这样说的,却不知道其中的内在含义,这句话也把作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用了一句最为简短和精髓的话进行了概括,对于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首先,温故而知新中的“故”通“古”,也就是暗指过去的政治、历史、文化知识等;“新”也就是指今,通俗地讲就是指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想让他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过去的文化知识,更要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知识,这种文化要求来自各个方面。
其次,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诉他的学生,要在学习现有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思考。在已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巩固,反复斟酌,结合实际去进行综合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牢固并在此基础上去获得新的知识。最后,孔子主张他的学生们要善于创新。创新就是做别人所没有做的,想别人所没有想的。孔子曾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无所作为,但实际上他对我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编写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春秋》,都是非常宝贵的著作,为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而优则仕
孔子一直认为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这种观点也在《子路》中这样写道:“一言可以兴邦。”他曾在《阳货》中这样写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句话也就是说言为心声,知言才能知人心。这些都充分地说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编制了六经,并作为他的弟子们所学习的一项重要的知识。孔子编制的六经适合所有的人群,在六经中他教人们去学习,教人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去发现与思考,教导人们要学会孝顺父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地去思考,去领悟其中的真理。孔子一生可谓非常明智,他把正确的思想灌输给人们,为当时的朝廷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那么对于孔子的培养目标,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点来进行阐述和理解。
(一)孔子倡导温文尔雅
孔子的这种观点在《左传》中也进行了特别概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语如果没有文采,那么它就流传不远。这也就充分表明讲话要有所讲究,要讲究方法。他还曾在《颜渊》中这样说过:“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文采和内容同样重要,这就好比豹子和狗羊去掉了身上的花纹和色彩之后的毛,这两类的皮革的价值就发生了变化。这些语句都证明了一点,孔子在教育弟子,要求他们在说话的时候要讲究方法,讲究文雅。在《论语》的书中充分地体现出了孔子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表现为各种形式,哪怕人物的形态也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也正说明孔子要求其弟子在讲话的时候要讲究艺术、发挥文采。
(二)孔子倡导诚信
在《宪问》一书中,孔子曾这样说过:“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从这句话中也充分地说出了言和德之间的重要关系。孔子一生一直在倡导“仁”、“礼”,这也是孔子一直以来的主张和他所倡导的精神所在。在一整部《论语》中,涉及到“仁”字的就有58章,其中“仁”字就有百余处,从这些数量上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极其重视。这也道出了孔子在教育思想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仁”,要让更多的人去体会到“仁”的来之不易和其重要性。
(三)孔子倡导德才兼备
孔子曾在《子张》中这样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由于孔子一心想要从政,所以他就大力倡导他的弟子们在学成之后要从政。这句话也就是说,做了官的人,除了尽力干好本职的工作外,还须不断地学习,没有做官的人,首先要进行学习,在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之后再做官。这句话也道出了孔子所倡导的学习和仕途是分不开的思想。孔子对他的弟子们谆谆教诲,把自己毕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孔子在《论语·述而》一书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盲目地埋头学习,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德才兼备”四个字。这也充分证明了当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严谨。
三、孔子倡导循循善诱
孔子是我国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再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从循循善诱这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因材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