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在二〇〇六年三月三十日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应在充分贯彻《意见》精神的前提下,根据工程造价专业自身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对教育部《意见》的解读
1.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形成时间短,还未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
自工程造价专业从土建类专业中分支出来到现在,仅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工程造价专业的时间更短。所以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培养模式上都处于探索阶段。从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的是用本科课程压缩而成,也有的是根据各院校办学背景来设置。例如,我国目前各高校的工程造价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在工程技术类院校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依靠土木建筑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土木工程背景支持,强调专业的“技术性”;
(2)在管理类院校里,专业课程设置上具有鲜明的管理工程背景支持,管理平台的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3)在财经类院校里,经济平台课程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而技术平台课程则相对较弱。从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实践教学理解为课程实训或实习,实际上,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所有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教学、现场教学以及模拟现场教学。
总之,各高职院校在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和误解,从而也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2.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普遍采用先理论教学后现场实习的培养模式,在理论教学时附带有课程设计或实训。但是,课程设计或实训一般都是以一个大作业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练习与现场实际仍有很大差距。所以从实际效果上看,这样的理论教学阶段和现场实习阶段实际上仍存在着脱节: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当到现场实习时又不知道似懂非懂的理论怎么用。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评价,从而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3.《意见》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高职工程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特点与其他高职理工科专业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意见》上提出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思想对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具有其特殊性。
(1)工程造价专业学习的主要对象是建筑产品,建筑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并且生产地点具有不固定性。所以,很难与教学同步,不利于进行现场教学。
(2)建筑产品单件价值高,工程造价工作一旦出错,造成的损失巨大,所以建筑企业不可能把造价工作交给在校学生去做。所以,高职造价专业应该在《意见》的指导下,探索更适合于高职教学和提高学生实际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
1.实践性强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这些知识的基础就是对施工图纸的识读和施工工艺的掌握,这些知识是难以用黑板和粉笔来讲解清楚的,所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应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2.知识面要求比较宽,同时在某些方面又有很高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