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非法疫苗事件前不久引发了舆论关注,作为一起关乎人命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它所引发的社会风险极有可能超过事件本身。消除危机事件的社会风险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公开透明的信息和社会各界的理性协商,也需要来自大众传媒在风险沟通中的调和。通过大众传媒的理性建构和分享互动,完成风险教育,最终实现良好的社会信任机制。
【关键词】媒体建构;风险性;疫苗事件
在《风险社会》一书的开篇,贝克将我们正身处其中的风险社会形象的比喻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这座火山时刻酝酿着风险,一次次喷发挑动着社会个体的神经。比如3月18日这天,澎湃新闻发布的《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就迅速点燃了舆情,引发群情激愤。
疫苗事件作为典型的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本身蕴藏着显著的社会风险,近年来几起重大的疫苗安全事件更让“疫苗”成为了一个社会的敏感词汇,在这种情境下,媒体如何呈现风险和解读风险尤为重要,它深刻的影响着受众对风险的认知,媒体如果不能有效的平衡社会风险,就极易产生新的社会风险,并造成社会信任和安全感的降低。
一、山东疫苗事件的媒体建构
媒体的新闻报道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建构的产物。在外部资讯环境不确定或者心理状态的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新闻框架的建构能帮助受众理清事实,提供观察问题的思路和角度,这对于风险事件的报道同理。风险社会的研究者芭芭拉认为“风险不仅仅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被生产出来,而且在赋予意义的过程被生产出来。”在自媒体信息海量更新、及时传播的今天,政府回应危机事件的速度很难跟上信息的更新速度。这中间的时间差就需要媒体来填补信息的空白,并且,疫苗事件涉及到许多医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不在普通公众容易认知和经验所及的范围之内,同样需要大众媒介来普及知识。所以大众传媒对于风险事件的建构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主题选择
山东非法疫苗事件媒体报道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案件的本身进展,包括疫苗涉案范围、流向、相关部门的处理情况。比如新华社的《山东破获疫苗非法经营案流入18省份涉案5.7亿》、《人民日报》的《李克强对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作批示》、央视新闻的《湖南华一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将接受调查》等;二是由事件本身引发的对监督管理体制的漏洞的舆论监督。比如澎湃新闻的《山东疫苗案爆“体外循环”利益链,疾控监管两大漏洞亟待修补》、新华网的时评《赶紧堵住疫苗安全的监管漏洞》等。
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前期,媒体的职责主要是进行风险定义和风险解读。媒体为风险定义设置的框架往往影响了一段时间内受众的关注焦点。在山东疫苗案中,媒体报道的主题基本围绕事实本身展开,同时问责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秉持了新闻的客观性,实现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但这种关乎人命和社会认知度低的话题极容易在传播中变味,比如最初报道的澎湃新闻《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之后多家媒体在转载时将杀人的引号去掉,或改成“或影响人命”、“可能致人死亡”,同时将“山东发协查函”一句去掉,这样的做法让倾向感性认知的受众立刻感到了危险,本来针对制度漏洞的文章议题随即旁落,疫苗会致人死亡反而广泛传播,媒体设置的风险主题变质。
2、逻辑呈现
3月21日,财新网的一篇旧闻《疫苗之殇》引起海量转发与关注,这篇报道被网易新闻等媒体和众多的自媒体账号转发,部分文章还在标题中加入类似“你的沉默就是帮凶”的表达。媒体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翻出这样的文章,在逻辑上给了读者一个暗示,即疫苗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稍微有判断力或者看过原文的受众会明白,其实文章中的接种疫苗出现不良反应与这次山东的疫苗事件并无多大瓜葛。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诉求。在风险沟通中,自我经验和见解的释放让个体有了话语权和存在感。但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往往与风险本身背道而驰,比如山东疫苗事件中,很多网友都有提到孩子接种疫苗出现不良反应的历史,在逻辑上,网友无法分清出现不良反应不代表疫苗是有毒的。在风险事件的沟通中,最忌讳的就是将个体上升到普遍,让局部的风险被无限的扩大。媒体在风险沟通中清晰的逻辑呈现,及时的矫正试听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反智盛行、消费情感的时代,媒体从业者必须保持清晰的逻辑头脑和专业素养。
二、媒体报道的风险性反思
1、危机事件与热点事件不可混淆
媒体在对风险信息进行“二次编码”时,有可能会出现新闻价值与科学价值、新闻话语与科学话语的误差。比如前文提到的多家媒体对澎湃新闻首发报道的转发和《疫苗之殇》的旧文重提,都是媒体将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当作了热点事件处理的案例。
公共危机事件与热点事件的界限其实就是媒介从业人员心中的底线。具体来说,一是与其跟风追热点,不如做好专业的风险解读,为公众提供可靠、真实的风险信息,让传播更有效。公共卫生安全的突发事件其实也是进行知识普及和公民教育的良好契机,“疫苗”在经历了几次事件后已经饱受质疑,受众对“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合格的疫苗也有不良反应”等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山东疫苗事件后很多人干脆“因噎废食”,拒绝接种疫苗,反而将自己置于更危险的环境中。理清公众的误区,及时进行风险教育是媒体的第二个职责。热点事件没有穷尽,而受众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理性思维的训练却需要一点点累积。
2、报道回应受众的关切
在对风险的感知上,每个主体都会从个人的利益诉求出发去界定风险。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于制度的不信任,其深层次的恐惧都来源于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担忧。媒体无论在主题选择、信源偏向或者是逻辑呈现上都要回答受众的这一基本的关切。对事件的愤怒宣泄或者是围绕“殇”字的各方骂战来自于受众的这一恐惧,反过来却对恐惧于事无补,挑动受众神经的不是一个“殇”字,而是这个字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然而,正如贝克所说的科学不再垄断理性,一方面科学必须审慎面对风险;另一方面,科学判断不可靠的概率和尚未被认识的可疑风险的灰色区域也都在增加。科学判断对真理的垄断也迫使受众运用自己的经验分析问题,达到目的。公众更相信一种社会理性,也就是这个每个人深处其中的社会所能够给我们的解答。而这种社会充分沟通、对话和理解产生的理性恰恰需要媒体的支撑,安抚受众的也是这种社会共识。
三、结语
自媒体时代政府和媒体不再垄断话语权,每一个普通公民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和媒体的风险定义和风险解读,以完成自我对风险的认知;另一方面又抵抗政府和专业人士的解读,倾向于依赖自我经验的表达和自媒体上意见领袖的意见。这就让风险沟通的环境变得异常的尖锐而复杂。更进一步的来说,这源于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大众媒介在风险社会必须做的就是重塑这种社会信任,这也是今后媒介在风险沟通中的长远思考。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
[2]芭芭拉—亚当,等主编.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M].北京出版社,2005.
[3]翁昌寿.健康风险沟通中的传播者形象建构——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6).
[4]王倩.社会化媒体时代报纸风险沟通的现状及其可能性——以“乙肝疫苗事件”的媒介呈现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4,5.
[5]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6]李欢.媒体报道对社会信任的影响探析——以近年三起疫苗事件的媒体报道为例[D].西南政法大学,20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