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作品导向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2)

时间:2016-10-05 11:17 点击:
(三)学生主导控制学习过程 作品导向型学习中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控制权,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和项目后,他们还需要说服其他同学、老师或者社会投资人来参与,并非传统教授创业技能训练由教师完成分组。学生甚至自

  (三)“学生主导”控制学习过程
  作品导向型学习中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控制权,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和项目后,他们还需要说服其他同学、老师或者社会投资人来参与,并非传统教授创业技能训练由教师完成分组。学生甚至自发组建团队完成详细的商业计划,包括目标客户、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等。教师和学校的功能则变为平台和氛围的营造,或充当一定的分析者和合作者,向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由学生设计、计划和执行的项目,最终制作出可供展示或者应用的产品或服务,并由学生根据市场的变化或其他需求来调整并完善自己的产品。
  总之,该模式实际上是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模拟,它以实战的形式,从供给侧的角度,以具体的商业、科研项目或者明确的学习方案为载体,学生通过直接面对市场和需求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创造和革新作为学习的行为,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并积累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经验,这种具有高度社会融合特点的学习模式有效破解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吻合度不高,甚至是脱节的问题,契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质和诉求,无论对于学生创新意识还是创业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作品导向型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面临转型的发展要求,需要从原来政府倡导下的以提高就业率的“政治任务”需要向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内生推动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本位” 回归转变,并呈现出全方位、全过程、多主体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项目学习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项目学习法不应只是创业项目的培育,而应该是包含创业项目在内的目标明确的以“项目”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要充分发挥项目学习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影响,高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如图2)。
  (一)“三螺旋”与社会资源链接策略
  当前全球高等教育的趋势正面临着从过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向以创业为导向的教育范式转变,创业教育是除学术教育、职业教育以外的“第三本能力护照”。正基于此,我国才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社会需求是一切创新创业活动的源泉,高校虽然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载体,但一旦脱离了社会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必然陷入“同质化”以及“经验主义”的窠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高校自身是难以完成并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它必须充分获得地方政府、企业、校友等社会资源的支持。在创新创业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创业型大学对地区产业的作用是明显的,如斯坦福大学对于硅谷的重要性。在美国,用于创业教育的资助标准是平均每所大学每年600万欧元。[3]资助资金主要来自基金会以及校友的捐赠。在我国,创新创业是国家层面的公共治理行为,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获得政策的支持和各种平台的支撑,通过对接行业产业,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及充分利用董事会或者校友等社会资源进行“引智”和“引资”,破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所面对的经验和资金不足的难题,有助于促进产品和技术的孵化或者把社会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生活中的产品服务。通过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三螺旋”[4],逐步形成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发展系统,不断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力,以及包括风险意识、计划和项目管理在内的创业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突显实践性教学课程设置策略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因为它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国正逐步构建起贯穿大学生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逐步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5]这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但课程设置的关键是要以实践为导向,对课程的系统性和体系结构的层次性做精心安排,把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作为学生跨学科合作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任务需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和活动项目,课程的实施方式和内容尽量结合实践,并以学习小组和项目为基础,每个项目和课程的汇聚来自不同专业和院系的学生,课程教学通过案例研究、模拟经营或者实战创业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素的讨论、思考,甚至直接感受创业潜在风险和对新知识、新能力的需求。学校通过做真实的作品,可以把发现问题和寻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在做产品和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会寻找产品的独特性所在,从而找到市场潜在的机会。这种类似实战的实践教学实质上是以问题解决和案例研究为导向的项目学习,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和需求导向,培养发现社会新需求、提供新服务或者新解决方案的自觉和敏感,从中寻找新商机,并以创新创业的形式物化为社会商业行为,从而有效提高供给侧水平。为具有创新潜力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并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协同校内外行内专家策略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不能脱离行业,而在校大学生最缺乏的往往就是资金和市场经验。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借助“外力”来协同完成。当前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师资力量,虽然目前国内在一些取得成效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培养机构,如创业研究院、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等,有专门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人员和编制,但包括它们在内的大部分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都来自传统的学科,如管理学或经济学,缺乏商业活动的实践经验,如果仅由他们来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显然是不够的。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实践,高校要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迫切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人参与到教学中来。如何让有实践经验的人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高校一方面需要吸收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的参与,聘请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创业导师,由他们与项目组和课程学习建立对应的关系,参与课程和项目学习方案的制定,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以及对创业项目进行的培育和孵化。要借助有一线市场经验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来解决创业所需要的资金,帮助学生把创意变成体系,并在建团队、试错、调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体系化的商业模式。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乃至学生实战创业过程中有效弥补学生创业资金和市场经验的不足,仅仅靠高校内部的教师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关于协同校外行内专家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行之有效并可持续发展的举措则要结合高校当前正在开展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采取灵活的方式,以不一定为我所有,但要为我所用的原则,设立“人才特区”,特别是建立起受教育者的反馈机制,对参与到教学中的师资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和把关,确保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对校内的师资要加大培育力度,校内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依靠力量,高校要创造条件为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提供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借鉴国外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引入各种创新的培训项目和教学方式,同时要鼓励教师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甚至教师自己可以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获得直接的创新创业经验。[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