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现今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足的基础上,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应对策略,以便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素养提供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对策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他们从校园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有研究发现,“90后”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偏执倾向、心理焦虑水平、恐怖情绪程度、人际交往困惑等方面普遍偏高。[1]谷霞也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其中人际交往问题达到37%,学习问题占26%。[2]所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首先,重视心理咨询与治疗,忽视心理预防与发展。现今很多高职院校更多关注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忽视了对全院学生的心理预防与发展。其次,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其他的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素质高、技能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院往往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而忽视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再次,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课、思政课的区别。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将两者混淆则大大缩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虽然思政课中的“网络”、“恋爱”的知识点与心理健康课有共通之处,但心理健康课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途径与思政课有一定区别,两者不能相互取代、混为一谈。 (二)师资队伍质量不高,保障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而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首先,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并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有些院校为了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将辅导员进行短期培训后充入兼职教师队伍中,而这些兼职教师并不能完全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一些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提出了高要求,但其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却没有提供足够保障,且对于心理教师培训制度、心理健康普查与检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制度等也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心理健康课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但对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课却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院校甚至持有心理健康课“无用论”、“万能论”的错误观念[4]。首先,课时安排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以讲座的方式进行,每学期开设1-2次讲座;有的学院只有4个课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不现实。其次,心理健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面对不同心理问题,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较强的理论性,课程内容较灵活,对所授内容没有明确规定,没有效做到与学生的现实问题相契合。再次,心理健康课程形式单一。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大都采用大班授课,理论知识的学习所占比重较大,且由于课堂中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完全掌握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作为响应者,这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四)学院—家庭—社区网络体系不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组织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其组织系统主要是学院与家庭、社区的紧密联系。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谢燕卿研究认为,非良性家庭结构的高职学生具有更明显的心理障碍,且所占比例较大。[3]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忽视了与家长沟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心理变化,对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和谐的社区氛围也对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学院与社区之间的联合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为了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针对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与应对策略。 (一)全员渗透并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全面发展的工作体系,高职院校应以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全面发展人才为出发点,转变偏重技能学习、忽视学生全面人格培养的观念。第一,全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院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高职院校领导与教育工作者要认清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秉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持续发展,形成一套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制度,使全院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系(院)教职员工、心理健康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宿舍朋辈咨询员等人能够协调工作。第二,全面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遵循的是教育发展模式,而不是医学化模式。[5]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预防与发展的理念帮助心理异常学生找到合适的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关注全院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解决其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扰。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咨询能力是关键。第一,加强师资队伍财力投入,提供专兼职教师培训保障。将师资培训纳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之中,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邀请知名心理咨询与干预专家进行培训,为心理健康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第二,加大对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训。班主任、辅导员队伍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也较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加大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学会区别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甄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高职生学习与发展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时,提高心理健康课程实用性。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学院必修课教学计划,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发展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课时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可适当增加一定量学期课时,或者根据高职学生年级发展特点采用分层教学,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了教学标准与要求,高职院校可据此将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模块、“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模块以及“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模块,三大模块的课程可按年级特点以专题教学的形式进行,设置成高职生自我意识发展、人格发展、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挫折心理、求职择业心理、心理危机调适等专题。 第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渠道,增强心理健康教学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应选取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相关咨询案例分析、心理游戏、心理测评、心理访谈视频及心理趣味图片,增加团体辅导、情景模拟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等,丰富课程内容,改变课堂形式,调动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氛围中学习知识、参与活动,并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已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如感恩教育、幸福课等课程的开设。 (四)完善心理健康课外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性,其中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课外教育模式也不可忽视。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获得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把网络作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便于学生在一种宽松的交流环境中倾诉困扰与苦闷,同时也利于学生勇敢面对一些敏感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向学生公开QQ号、E-mail、MSN等联系方式,针对性帮助学生调适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也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缓解或调适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技巧等,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第二,构建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环境。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营造了重要的、和谐的校园环境,这也成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举办5.25心理健康周、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心理剧、趣味心理游戏团体活动,播放经典心理影片等,这些活动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愉悦情感体验。 (五)建立并完善学院—家庭—社区网络体系。家庭对个体心理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学院—家庭—社区网络体系有利于学院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便于学院与家长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并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也有利于为学院学生心理素质与全面人格的培养塑造良好的社区氛围。第一,建立学生家庭信息档案,完善个人心理档案。建立学生专人心理档案及家庭信息档案,便于整体综合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掌握学生情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建立良好的家庭—学院—社区沟通机制。当前,高职院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充分,主要停留在学习成绩、平常表现方面,学生与家长很少认识到自身家庭对其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学院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起他们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定期邀请部分家长到学院开展见面会,并邀请相关心理专家为其答疑解惑。同时,学院也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合作举办有益的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论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高职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具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敏.“90后”与“8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2):125-127. [2]谷霞,赵应艳.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119-121. [3]谢燕卿.家庭结构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0):135. [4]张利.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J].广西教育,2012(1):73-74. [5]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3):8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