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音乐听觉在合唱教学中的意义及培养途径刍议(2)

时间:2016-04-20 09:10 点击:
(二)对合唱作品的整体音乐听觉训练是提高听觉能力的核心 从目前音乐学本科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看,练耳训练一般是把教学内容条块化,对音乐各要素的综合性集中训练及听觉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对缺乏。它 主要强调单

  (二)对合唱作品的整体音乐听觉训练是提高听觉能力的核心
  从目前音乐学本科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看,练耳训练一般是把教学内容条块化,对音乐各要素的综合性集中训练及听觉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对缺乏。它 主要强调单音、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等基础性的单项教学,而缺少对音乐曲目整体性听觉训练。然而,合唱作品的听觉恰恰更需要对整体音乐听觉能力,另外, 从合唱作品自身看,它一般都是严格按照专业作曲技法创作的一个有机整体,它包含了和声、对位、复调等不同的作曲技法和合唱技巧,在音乐中功能各有不同,但 在整体上是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的。可见,音乐的听觉能力培养必须是从全面掌握合唱作品包含的音乐信息出发,运用结构化、立体化的整体听觉思维,才能准确有 效地理解、把握合唱语言。因此我们在合唱教学中要提高合唱听觉能力除了重视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外,还要加强作品整体音乐听觉训练。
  从合唱教学的实践来看,它是以实际的作品为目标,以合唱作品音乐要素的听觉为支撑,按照宏观整体感知的模式进行训练的,这与专门的视唱练耳课 程的听觉教学不一样,不是对音乐单一元素的听觉训练。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在合唱教学中进行整体音乐听觉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加以训练:第一 层次,默唱作品。由教师给出作品的主和弦及标准音,要求学生进行默唱,以引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用内心去感悟音乐的音高、音色、和声、复调等要素以建立感性 认识。第二层次,轻唱作品。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利用钢琴用“中弱”的力度去伴奏,合唱用哼唱的感觉去做到“唱中听,听中唱”的有机结合,尤其是突出学生 发挥“内心听觉”功能,要求学生对合唱音乐的风格、艺术特点、复调等加以聆听和体会,不能持有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浮躁态度,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性认识。 第三层次,背唱作品。这一要求是针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精品或是合唱演出作品等而言的。这对学生深度理解合唱音乐的内涵和艺术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内心听觉是 大有裨益的。有了背唱这个基础,更容易把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情感投入与音乐听觉融会贯通,达到以情带声的演唱境界。可见,合唱教学中的听觉训练不能照搬视 唱练耳教学模式,而是需要对音乐听觉能力和相关知识高度总结和浓缩,通过更为简洁有效的方式,建立深入浅出的整体音乐听觉训练模式。这样的听觉训练,才可 促使学生自觉地把音乐听觉技能和理论知识相结合,避免走弯路,从而达到通过整体听觉训练促使音乐听觉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音乐想象是提高合唱听觉能力的重要驱动力
  合唱音乐形象的塑造依靠的是声音媒介,声音是建立在听觉的前提之上的,而听觉水平的提升要一定程度依赖大脑的想象去感知。在演唱过程中,演唱 者按照合唱指挥和音乐的表现需要做出相应变化,唱出的合唱音响又会反馈给表演者作为调整演唱状态的依据。传统的程式化的合唱教学,忽略了学生音乐想象力的 培养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了束缚,个性受到限制,听觉潜能没被激发,课堂缺乏生机。在传统合唱教学中,“唱”几乎垄断了课堂前后,而合唱作品本身就 具有审美性、思想性和文学性,合唱艺术应是充满想象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合唱作品的文本是作者想象的结晶,合唱的表演者和欣赏 者更应该发挥想象力的,只有这两者碰撞、交织才能拓展想象的空间,才能提高对合唱中音准、音色、音强要素的听觉能力。可见,我们在教学中应要重视学生的音 乐想象力对听觉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这种音乐想象力就是通过合唱总谱去想象和思考音乐中的音乐色彩、音色效果、和声层次等,从而发挥想象对培养学生的音乐 听觉感受力和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另外,从合唱技巧要求看,它是一种演唱者将作者的创作构思和审美要求通过歌唱声音等媒介再现的技巧,如果离开了想象力去片面地追求演唱技巧反 而会背离技巧的本意。我们在学习合唱时应先把演唱技巧和声音概念、音乐情感等完成量的积累,然后经过音乐听觉的感知和带动,把相应的歌唱技巧和情感加以运 用。譬如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作者利用“借景抒情”和“移情于景”等手法来发挥想象,进而追求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艺术氛围,仿佛跨越时空把人带 入了一个蒙古大草原的境界。根据歌词的提示和伴随舒缓的节奏,演唱时正是凭着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去更好地感悟多声部错综复杂的复调听觉层次,才会提高我们的 对音色、情感、演唱状态的听觉和理解能力,演唱出蓝天、白云、羊群、珍珠等幸福祥和的画面,从而使演唱达到与作品描绘相吻合的音色和意境,让合唱艺术充满 诗情画意和感染力。可见,合唱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和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演者音乐想象的能力。
  终上所述,音乐听觉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感知在合唱表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合唱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意 象,更深层次理解合唱音乐的内涵,不断提升合唱艺术的音乐表现力。合唱音乐听觉需要一定的专业基本功和依赖一定的先天条件,但更需要后天系统持久的训练。 因此,我们只有尊重合唱艺术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模式,大力提高学生音乐听觉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才会为真正意义上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目标做出有益的 探索。
  【参考文献】
  [1]韩瀚.杨鸿年合唱教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2]霍橡楠.音乐学院不同表演专业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的比较[J].中国音乐,2014(03).
  [3]赵苏.论音乐听觉教学中世纪音乐作品的使用(一)[J].中国音乐教育,2015(04).
  [4]黄茜.多元与综合——新时期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探索[J].黄钟,2012(01).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