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音乐听觉的特征、意义等问题,分析了音乐听觉在音乐学专业合唱教学中的培养途径,论述了视唱练耳、整体听觉、音乐想象在合唱教学音乐听觉中的运用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音乐听觉;合唱教学;合唱演唱;训练 一、音乐听觉在合唱教学中的意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马克思曾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而言,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①。音乐听觉对于音乐欣赏者意义都是如 此重要,那么对于音乐表演者和创作者的重要意义就更不言而喻了。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听觉同样是基本且关键的环节,它在鉴赏、表演、创作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 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在音乐鉴赏中,音乐听觉能力将对音乐的理解、感知的程度与层次有直接作用;在音乐表演中,需要借助音乐听觉来随时调整 和完善自己的演唱(奏)状态;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利用音乐听觉和想象来进行创作和改进。可见,所有与音乐相关的活动几乎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参与。这 种听觉的过程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对声音主动地接受、分析、判断、处理的过程,进而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一种行为。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音乐 听觉的“听”不是一种通常生理意义上的“听”,更多的是它对音响所包含的音乐信息的感知和利用。众所周知,德国著名指挥大师卡拉扬指挥时习惯闭着眼,但队 员演奏(唱)中细小的瑕疵都会被他听出并予以更正,这种惊人的本领正是凭借着他卓越的音乐听觉能力。可见,音乐听觉对于从事音乐艺术的人有着重要意义,要 唱出悦耳动听的多声部合唱,表演者必须要具有灵敏的听觉,以此获得准确的音高、丰富的音色、清晰的声部、流动的旋律。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专 业听觉能力呢?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训练呢?本文将对此做出一些相关探讨。 二、音乐听觉在合唱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合唱演唱是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作品内涵、描绘作品意境的,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音乐听觉来完成。在目前实际的合唱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惯性 和教学任务繁重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注重合唱演唱技能的培养,常常忽视音乐听觉的学习。实践证明,合唱教学如果仅是训练“唱”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听”的 能力。而在“听”的训练中,教师首要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听,让学生知道如何通过技巧来调节演唱状态。具体而言,要让学生通过听觉理解发声的位置在哪 里、喉咙的打开与稳定的状态如何、声部之间平衡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主旋律声部和支声部之间如何协调配合等问题。可见,听觉能力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只有牢固掌握视唱练耳、和声等基础知识,掌握合唱基本演唱规律,才能切实提高听觉水平。下面本文就合唱教学中如何提高听觉能力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视唱练耳训练是提高合唱教学中听觉能力的基础 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专业中将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高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几乎能将音乐中所 有的基本要素进行训练。通过视唱练耳中的音乐听觉训练,能够让学生围绕音高对音程、和声、旋律、调式调性等加以理解和把握,围绕音值对节奏、节拍、速度等 加以把握和运用,从而获得对合唱中音准、音色、音乐表情等元素的综合性把握。演唱者在演唱合唱作品时,应时刻倾听合唱中的音色与音高、节奏与节拍、力度与 速度、旋律与和声、乐句与复调等,这一系列专业素质的提高都需要视唱练耳的教学才能获得。可见,通过该教学可帮助我们拥有敏锐的听觉能力,它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音乐识谱能力、听辨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创造能力,进而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纠正演唱过程中的不足。这对于学生音乐要素的掌握、专业素质的提 升都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为多声部合唱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要让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多与经典音乐作品相结合,发挥技术与艺 术的融合,让学生尽可能从音乐作品中吸取专业养分,加强对多种音乐风格的了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进而使音乐表现也更具艺术表现力,最终把这些技术运用到 自己的音乐实践和合唱表演中去,这样才能让塑造的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