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专家和教师倡导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学观,主张把它作为指导语文教学的总体方针原则。这是对我国一项重要语文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写作是最终的目的,阅读为写作服务,是写作的基础。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所有的语文教科书都可以归结为写作教材,因为读‘选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写文章。"[1]应该说,这种语文教学观有其积极意义。就写作而言,它采取的是模仿学习的方法,通过阅读一篇篇选文,反复吟咏、琢磨、体会、感悟,最终习得写作的能力。许多作家的创作经验证明这是学习写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徐开垒先生曾回忆道:"我的写作是从背古文、听故事、阅读课外书,以及不间断地写日记开始的。"[2]就阅读而言,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写作,就必然要对选文进行理解、赏析,才能深入体会作者这样写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因此,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学还可以促进阅读理解的深化。 然而,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学观也具有负面影响。就写作而言,它会让人误以为写作的基础就是阅读;就阅读而言,它会使阅读成为写作的附庸,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后者恐怕是这种教学观造成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反映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三个层面上。 一、课程内容中难觅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用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技能、技巧。例如,阅读时间有限,那么就要运用快速阅读的策略;要快速筛选出有用的材料,就要运用预测的策略,迅速判断某则材料或某则材料的某部分内容是否有用。阅读策略虽然不指向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但在解决一些特定情况下的实际问题方面,确有学习的价值。 在以写作为本位的语文教学观下,阅读是为写作服务的,我们只会从写作的需要出发来考虑阅读,而不会站在阅读的立场上来考虑阅读本身。阅读在丧失独立性的同时,也就丧失了自身的系统性。要通过阅读达成写作的任务,学生只需要对选文进行理解、鉴赏即可,根本不需要阅读策略的介入。我们也只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并不需要培养他们掌握、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中难觅阅读策略的踪影。即便提到一些阅读策略,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能够运用浏览的方法,也因为研究的薄弱,显得笼统、空泛、简单而难以落实,最终沦为空谈。 一些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的情况却与此不同。阅读策略不仅作为课程内容进入课程标准,而且各年段都有着具体明确的目标。以下是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中,对学龄前至三年级各年段学习预测策略的要求。 这样的课程标准不仅具有层次梯度,还比较明确具体:既指出了可以凭借什么来预测,又指出了可以预测什么;既指出了用来学习预测的文本载体是什么,又指出了用哪种形式来读。能够对阅读及阅读策略做出如此系统的安排,是与保持阅读和写作的相对独立性分不开的。大多数美国母语教材采取的是语言和文学分编的方式,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分别承担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任务。由此可以知道,他们对阅读和写作有着相对独立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自身的系统性便有了保障,阅读策略也就作为阅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了一项课程内容。 二、语文教材形成"范文制度" "范文制度"是王荣生教授从香港学者陆鸿基那里借来的一个术语,用以形容我国语文教材由一篇篇范文构成的传统和模式。[4]从对课文的定义中,也可看出我国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课文要求文质兼美,即为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5]在我们的语境中,构成教材、用于教学的一篇篇课文,就等同于范文。 为什么一定要选用范文?这与写作本位的教学观有着紧密的关系。王荣生教授说"由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发展可知,它的变革,一直是在维持传统的大格局下进行的。从教材的编撰策略看,这个传统可以归结为‘范文制度',凝聚为‘文选型'的教科书范文制度下的‘文选型'语文教科书,依据的是‘取法乎上'的精神,它选取‘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以供学习者讽咏、研习、模仿。‘取法乎上',既包括人格方面,也包括文采方面,而这两方面,汇集于诗、文的写作。"[6]中国人写文章既讲究思想内涵,又讲究文米。在写作本位的教学观下,那些供学生模仿的选文,既要使他们从中获得道德人格、思想见解、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熏陶感染,还要从中学习如何使文章具有文采的方法、技巧。这就要求选文必须文质兼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