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具有独立思想和行为的个体,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就以高中语文为例,有些学生在阅读方面非常擅长,但在写作方面则存在缺陷;而有些学生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学习效率高,但文言文解析方面却事倍功半。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则始终只能照顾到一部分学生的需求,导致另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而在“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能够理性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并且做到对症下药,最大限度的保证全体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果。 (一)补齐短板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影响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不是学生最擅长的部分,而是学生最不擅长的部分。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日常教学所得到的教学反馈为基础,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学生的短板所在,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例如,有的学生文言文成绩不好,教师可以从实词、虚词、语法、背诵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利用课堂提问、阶段性检测等方法,找出学生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而有针对性的布置巩固任务,从而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另外,语文作为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于语言性的部分要求较少,转而对于学生文字理解和抒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考试过程中阅读理解和作文部分的分数占据着三分之二以上的比重。所以,教师不仅要在知识方面进行“差异性教学”,还要从思维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学科思维。 (二)各取所需 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语文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不同,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教学的平衡。尤其是在布置课下作业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当天所学知识内容,布置不同难度、不同导向性的练习题目。这样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需,大大减少课下学习时间的浪费,让学生做的每一道题目,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总之,“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突出的两种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两者的融合,结合教学实际制定出最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为未来的高考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