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慕课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它对传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新的时代需求,我们必须认真探索一条能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之路。 【论文关键词】慕课大规模在线课程改革 自2011年秋天起,慕课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这场最初发起于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级名校的教育风暴引发了世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慕课”是英文MOOC(Massively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的中文翻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通过互联网将大学课程传输到世界各地以满足人们求职欲望和追求的一种教育模式。当前慕课正以信息化、网络化的形式冲击着我们的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慕课视域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如果提高其实效性,值得每位思政教师深思。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政课的人文作用缺失 思政课具有人文教育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它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引导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目标导致部分院校过多地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观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认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未能真正落实,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予重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工作设立思想政治教研室,更有甚者甚至取消思政教研室的存在,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二)部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缺乏内涵认识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认识、检验、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过程。鉴于此,教师传授理论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了解理论有哪些,而是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理论对他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和启发。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很多教师对思政课的内涵缺乏深入思考,所教内容仅仅是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这样的教学过程最多只是突出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而未涉及到其思想领域,不能起到塑造思想、提高学生认识的作用。 (三)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度不高 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以职业为导向,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心态较为浮躁,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政课对自己没什么用,不如专业课有用。甚至连辅导员老师有意无意都会传达出思政课可以不去上的态度,让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很不在乎,学不学都所谓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四)思政课考核形式过于简单 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思政理论课。虽然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加重了考勤,削弱了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分值,但整体上考核内容还是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而且偏重书本知识、记忆性知识和共性知识的再现,而忽略了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 二、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 (一)高职大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 大学是高职学生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大学生发展的黄金阶段,也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重要人生阶段,大学生将完成从青年到成年的转变,他们由依赖走向独立,他们将逐步形成自我意识,逐步由感性的经验思维转向理性的逻辑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了显著增强。他们幵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有了独立的思维。表面上看大学生对家庭、对社会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不同的角色对其有不同的要求。整体上来讲,高职大学生的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学习上有较好的态度。但是有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以自己的看法来处理问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需求为人处世。 还有个别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轻视社会价值、无视精神的需要,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入党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有面子。有些大学生逆反心理严重,蔑视道德规范,更有甚者认为遵守道德规范是“另类”,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讲利益,讲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教师队伍是一支具有较高层次的群体,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需要一支具有坚定信念、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思想作风等的队伍。笔者所在的学校,思政教学的专职教师虽全部是研究生学历,但人数较少,且多数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的宝贵资源,新时代下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必须掌握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等,还要了解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历史学、市场经济学等。 思政课教师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学识层次会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发挥。与此同时,高校每年扩招使得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授课任务急剧增加,教师疲于奔命,大多数时间花费在授课上,学习调研的时间相应大大缩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