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普通高校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图书馆在用户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阅读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经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开展阅读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供了技术条件。 互联网环境下,宣传部、团委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积累了不少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教师的课程教育中也自觉融入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教育,在高校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切实可行。 3.2教育模式的建立 3.2.1教育目标。构建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媒介信息知识,具备媒介信息意识和批判解读媒介信息及主动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树立健康的媒介信息伦理道德观。具备媒介信息素养的学生融入社会后,有利于提升国民媒介信息素养。 3.2.2教育内容。①文化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有较高的道德水平,遵纪守法;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身心健康。文化素质:学生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为个人发展服务,有思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②媒介信息意识和能力。媒介信息意识:大学生必须有检索利用媒介信息资源解决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的意识。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大学生必须具备质疑能力,对检索到的信息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③创造性地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必须具备在正确解读媒介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创造性地使用媒介信息资源。 3.2.3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阅读素养、媒介素养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信息素养是科学技术的概念,它们之间常交叉融合,在各自的领域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把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复合型的概念来研究,尝试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收集整理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明确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分析高校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讨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思考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要素及可优化问题。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主体教育理论和批判教育理论设计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策略,构建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根据时代特点和高校大学生的特征,结合学校和所在地区的特色,利用多种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教学—环境涵养—体验式、参与式教学”的立体化教学实践,融学习生活工作为一体。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分层次的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实施不同的、有侧重点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运用生活教育观评估教育成效,及时调整完善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 3.3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实施的策略 3.3.1提升教育者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师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要争取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成立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建设一支精干的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师队伍,负责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3.3.2课堂教学与工作、生活实践相结合。根据大学生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以主体教育理论、批判教育理论做指导,依托高校图书馆,主动与校内外各机构各部门合作,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构建理念上超越保护主义、以赋权为核心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模式。①课程教学模式。独立课程:开设阅读欣赏、媒介素养、文献信息检索、新闻写作、电影电视评析等课程。融合课程:探索在教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媒介信息素养的内容。培训讲座:在新生读者培训、专题讲座中融入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的内容。开发在线阅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资源。②环境涵养模式。图书馆与学校团委、宣传部、网络中心等部门协同工作,共创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以文化环境育人。③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到报社、电视台、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图书馆等部门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 3.3.3对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以及时完善教育实践。 4结语 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应是一项全民教育,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媒介信息素养教育难以普及到全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针对教师的媒介与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媒介信息素养政策和战略指南》的八个主题之一,从具备媒介信息素养的教师到学生,最终到整个社会。我国媒介信息素养课程教育的普及也受到种种制约,可把普通高校媒介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当下全民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突破口,以终身学习理念作指导,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三位一体教育实践,让学生具备媒介信息意识、思辨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具备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的学生融入社会,可达到提升国民素养的目标。同时,这种教育实践可为开展阅读素养、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借鉴。 【参考文献】 [1]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5):1-14. [2]季亚娟,王醒宇.国内外大学生阅读情况比较及高校图书馆阅读教育与推广的反思[J].图书馆杂志,2014(8):65-69. [3]大卫·帕金翰,宋小卫.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2):73-79. [4]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5]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1. [6]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85-92. [7]阮海红.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优化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4):102-105. [8]罗文华,唐芬芬.大学生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3):80-83. [9]刘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阅读推广活动与图书馆[J].图书与情报,2011(5):36-39. [10]秦鸿.欧美图书馆读书会经验及其借鉴[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88-92. [11]Carolyn Wilson,Alton Grizzle, Ramon Tuazon,等.媒介与信息素养(课程方案教师用)[EB/OL].[2015-01-23].http://milunesco.unaoc.org/wp-content/uploads/2013/10/Media-and-Information-Literacy-Curriculum-for-teachers_CN-final.pdf. [12]李先锋,董小玉.分层次推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N].人民日报,2011-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