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主要研究人与物质环境两个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该学科将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同步进行研究,旨在探求环境与行为的和谐统一。该学说主要包括: 1)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外部环境决定人的行为选择方式。这种理论在建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筑师相信“改变的设计将改变人的行为”,如道路上设置的斑马线将使人选择更为安全的斑马线通过马路;垃圾箱的分类提示会使人倾向于产生投垃圾的分类行为。环境决定论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环境的决定作用,没有考虑人的主体意识,而这种主体意识具有需求动机、调节行为和改变环境的能动性。 2)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与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人的行为不是由环境所决定,而是由人的内在需求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所产生。在行为产生的过程中,人作为独立的主体具有选择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和改变环境的主导性。 3)相互渗透论。 相互渗透论认为人和环境不是二元对立的,人们不仅能够对物质环境实施改变,还可以从实质上改变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从而改变社会环境。 在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中,关于锻炼行为与环境关系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2-4]:关于建成环境和体力活动的关系,在国际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初步的研究发现,当出行距离短、街道景观优美,出行者倾向于采用步行或自行车,从而增加体力活动而促进健康;周边环境令人向往则可增加休闲体力活动。有研究者对中学生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郊区居住的学生,当周边运动场的可达性较好时,不仅每天进行锻炼的时间较长,而且在上课日的每天锻炼的时间也较长[5]。 1.2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 行为生态学模型主要研究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该理论模型不仅认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行为作用超越个体的因素作用,同时,生态学认为个体与社会文化和物资环境的要素可以循环利用。强调锻炼行为是个体、社会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从逻辑上把社会文化、政策和物质环境结合到行为和教育之中,来干预个体锻炼行为选择和坚持[6]。 1.3课程环境的教育功能研究 关于课程环境,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学生学习赖以发生并使学习结果得以产生的那种情境,它包括教与学在其中发生的课堂与学校,相关的环境还包括家庭、社区、特定的阶级或种族群体[7]。 张华[8]对课程环境的定义体现了生态教育的思想,认为“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 关于课程环境的作用,有两个重要观点值得重视:一是课程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利用各种环境资源,达成显性的或隐性的教育影响作用。二是课程环境对课程组织的重要作用,强调课程环境与课程其他要素的平衡发展并有效地共同实现教育目标[9]。 2“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 2.1体育实体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深圳大学拥有体育实体环境,即体育场馆占地面积152500m2,建筑面积63242m2,以深圳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共2.6万人来计算,平均每人拥有体育实体建筑面积2.43m2,可以认为具有较好的场馆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场馆不仅要优先提供学校体育课程、各类运动学生代表队包括高水平运动队及普通大学生代表队的训练使用,同时也要满足高校教职员工及有政策刚性要求的学校场馆资源对外开放需要。实际上,学校体育场馆还经常面临着不同时空、不同功能的任务需求,如大型集会、毕业季的学生就业招聘会等,这就对场馆资源的效率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如何建成优化的体育课程环境、学校体育场馆如何更好地提供大学生课余自主锻炼的服务、提供优化的资源配置上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与需求总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资源需求大于资源存量。即使学校不断扩建体育场馆,配置功能多元的各种健身设备和辅助设备,但目前仍无法在资源与需求上达成平衡。 二是面对不同类型需求,如何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实施体育场馆使用的权益和公平性问题。在课程环境开发之前,深圳大学的体育场馆主要是在完成体育课程、运动队训练之后,场馆中心根据学校各类群体比赛、学校学生社团的申请、各学院组织的比赛申请来管理场地使用。但这种仅仅面对“有组织”的、享有优先场馆资源使用的管理方式,虽然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场馆资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众多学生的场馆资源使用权益,在优先获得使用权或者是在享有场馆使用的时间上,对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公平现象[10]。 三是体育场馆管理方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矛盾。在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上,实行专门化管理,但由于体育场馆部的人员编制较少,实际上场馆维护、日常保洁等工作采用了外包服务的方式,故体育场馆实质上是混合管理模式。由体育场馆进行场地资源管理,需要通过场馆管理部门合理地实施场馆资源的动态调配。但在课程环境优化之前,行政部门的管理全凭实践的管理经验和习惯进行场地审批,管理不到位、规章不合理,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多矛盾,场馆管理的薄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不高[11]。 为了综合解决以上问题,深圳大学从2007年起,为了促进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环境建设,通过两方面的措施实施建成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1)校园一卡通的体育资源配置。 从2007年起,深圳大学在每个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校园一卡通中设立专项体育经费,学校每年为每个学生提供体育专项经费300元。校园一卡通为学生在全校范围内提供了统一的身份认证和体育专项经费的电子支付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体育场馆的管理系统与一卡通的对接,实现对学生的身份识别,从而达到体育经费个人专享的目的。由于这些经费只能用于使用各类体育场馆的经费开支,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可以享有平等地使用体育场馆的资源,提高学生对场馆资源支配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主锻炼需要,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体育场馆预订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