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以班委为核心的自我管理机制。学生自我管理是班级管理中最根本的目标,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必然趋势。班委是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核心,班委的状况直接决定了班级管理的氛围。在班委形成的过程中应坚持民主和自愿的原则。为了建立高效的班委,可以在全班协商讨论的前提下对各班委岗位设定能力门槛,如班长综合成绩排名在全班的前30%;建立班委换届机制,前届班委要进行述职报告,接受全班无记名投票考评,新一届班委需要在换届一周内提出年度班级活动计划等;在对班级重要事务的管理中实施班主任、班委、其他学生权重分配制度,如奖学金的评定,班主任、班委、其他学生的权重分别占10%、50%、30%。到了高年级,班委基本可完全自主管理班级,班主任在班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大幅减弱。 第三,以科研创新为目标的师生沟通机制。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具有科研创新的能力。将学生分配到各专业教师的科研团队中,让他们参与科研项目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笔者管理的班级仿效研究生建立了“导师制”,全系12位专业教师,每位教师负责带领2~3位学生。在班会上,定期讨论“导师制”的效果并反馈给各专业课教师。 第四,以回报家庭和社会为宗旨的人生导向机制。90后大学生是在物质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认为父母交钱供自己读大学理所当然。为此,要求每位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写一封“告家长信”,内容包括考试成绩、参与的各类活动、各项费用等,并给自己本学期回报父母的程度打分。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0小时。 四、问题学生的管理制度 问题学生是相对于健康学生或正常学生而言的。从管理角度上看,正常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强,只要规则清晰,几乎不需要教师投入过多精力他们就可以进行自我管理,而问题学生则是教师管理的重点。从心理学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学生是指在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众不同、不被学校、同学和社会所认同的大学生。[6]杨怀甫[6]认为,问题学生表现为“缺乏正确的名利观”“缺乏责任心”“漠视制度,蔑视权威”“自尊心失度,性格极端”,只要具备其中一种表现,都可以被视为问题学生。薛浩[7]把问题学生分成“学业不佳型”“行为偏激型”“心理亚健康型”“生理缺陷型”“情绪失控型”等五种类型。 问题学生的成因比较复杂,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环境的变化。高中教育格式化严重,学生处于完全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大学教育开放,学习管理自由,部分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第二,高校教育功利化。大学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然而目前高等教育不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观念。第三,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一方面,高校相对单一的学习生活让部分学生厌倦,他们无法抵挡外部社会的诱惑,沉迷于网络游戏。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下降,导致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与日后工作和发展无关,甚至认为大学阻碍了自己的成长,但他们又无法直接离开大学。引起了大学生活与社会经验之间强烈的冲突。 针对问题学生的有效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问题学生的发现、上报机制。学生出现问题的早期阶段比较容易纠正。由于师生之间存在距离,加上生活环境的差异,教师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因此,在学生内部建立问题学生发现机制非常重要。可以以宿舍为单位,舍长每周向班长汇报本宿舍成员的状况;班长按照实际情况,定期(如每月)向班主任汇报全班学生状况;遇到紧急情况,舍长或班长应立即联系班主任。第二,问题学生的日常教育机制。班主任结合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直接开展谈心教育,了解学生的真实困难,制订解决方案;可以与学生的导师沟通,请导师重点教育;可以让心理委员定期安排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结合部分学生意愿,邀请学校心理教师开展团辅活动。第三,问题学生的紧急处理机制。遇到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联系学校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干预;同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确保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重视,并收集详尽的信息分析学生的问题,制订处理方案。 总之,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应充分考虑到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新形势,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培养具有良好心态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琳,陈刚.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9-93. [2]孔祥田.“科学精神”是什么——杜威“科学精神”之解读[J].阴山学刊,2006(5):71-75. [3]李卫东.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90-93. [4]王中坚.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奉献精神[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18-120. [5]赵金飞.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2):41-43. [6]杨怀甫.对当代问题大学生个性缺陷的若干思考[J].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4(3):122-125. [7]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5(3):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