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参差,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如今的大学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并未能享有应有的学科地位,从而导致了不少高校的教师没有中文系作为其教学研讨的后盾和平台,且教学教育培训研讨的机会少,示范性基地不足。另外,在一些高校的科研上大学语文也没有得到一定的科研重视,使教师有种“难以出头”的感觉。这样一来就使得一些优秀的教师不愿担任大学语文的授课老师,那就演变成了如今大学语文的科任教师整体人数少,年纪轻,职称和学历都相对较低,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极难以得到保证,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年轻的科任教师在文学素养和教学技能上还有待提高,专业发展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够重视,使得教师就会更难从教学中得到满足,缺乏激励自身的教学动力和创新动力。 三、优化大学语文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大学语文学科地位 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承担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质、能力品味都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这是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的。[4]因此,要优化大学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就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就需要高校明确大学语文的科学地位,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高校甚至是相关的教育部门都应该认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作用,对学科的定位上要有一些有力的保障措施,建立专门的大学教育研讨室和大学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对大学语文学科的课时做出保证,要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并配套一定的教学互动,解决好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防止学科性质发生改变,防止学科地位一点点地被削弱。同时,还要大力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加以提炼,力求具有典范性的作品来讲授,以内容的丰富性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才能,进一步来启迪他们的思想,熏陶他们的道德品质,切实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二)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加强语文教学改革 对于大学语文教育而言,加强重视程度,并进一步强化改革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使大学语文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步。加强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首先就需要从制度上,包括在学校的发展规划、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评估等等方面给予重视。此外,还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强化大学语文教育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如加大大学语文的学科的学分,举办文学讲座或邀请文学作家、专家进行讲学。同时还可以以职业汉语能力培养为入手点,大力推进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既要将大学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将现实生活的强大生命力灌入学科教学中,还要注重辅助教学和隐形课程的开发,增加教材的吸引力,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5]。同时,还要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多提供学生应用和展示的平台,及时改变教学理念,而不是单纯地当做文学审美教学教育课程。此外,还要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考核制度和课堂教学手段,在考核和教学中都应该体现出教师与学科本身的特色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强调个性化教学与创新性学习,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多元化的特质。 (三)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学习的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优化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大学语文课程涉及的内容繁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古汉语知识、文学艺术理论等,这就对科任教师的基本文学素质进而文学功底有着极其强的要求,既要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博古通今、融会贯通,还要有良好的自身修养和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对同学而言,一个科目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方式也是影响他们对那科目的喜爱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强化对大学语文科任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强他们的严谨治学态度,定时组织教学教育培训和科研活动,让教师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另外,还该对科任教师灌输和传授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提高他们的教学手段,鼓励他们创设活跃的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语文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07). [2]史丰.大学语文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3(23). [3]赵福楼.真语文需兼容理解性和批判性阅读[J].语文建设,2013(25). [4]彭书雄,赵丽玲.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6(09) [5]王娟.《大学语文》诗歌鉴赏教法初探[J].语文建设,201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