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产业院系改革建设,围绕“三大建设”即产业导向性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全产业链对接建设展开。其中,产业导向性建设在于为“重要实施载体”的建设确立方略,产教深度融合建设是要通过“重要牵引载体”的建设而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全产业链对接建设则是通过“重要平台载体”的建设而全面落实这一“方略”和“长效机制”。在产业发展和职教发展上均具有样本意义的宁波,可以以案例启示和政策建议的方式来“浓缩版”地回应和践行“三大建设”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院系;产业导向;产教融合;全产业链;宁波 产业院系是指高职院校为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所建设的一级组织或二级组织,一级组织是指高职院校整体改革建设为产业学院,二级组织是指高职院校的全部或部分二级教学组织改革建设为产业院系。目前基于政策规制考量等原因,产业院系改革建设“框定”在二级教学组织。当前,高职院校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两个坚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重要指示,产业院系改革建设的“载体性”意义由此凸显: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的重要实施载体;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重要牵引载体;是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全产业链对接建设的重要平台载体。 一、产业院系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的重要实施载体 (一)产业导向性建设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循着市场需求而“变”,跟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并从“动”、“变”和“走”中达到“引(领)”的境界。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模式转型要求,市场需求是资源配置要求,显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求即产业发展要求,作为落实模式转型要求和资源配置要求的要求,具有明确指向性(指向产业)和较强落实性(落实于产业发展)的特征。这意味着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具有传导性、延展性的功效——高职院校通过与市场变化的动态调适,服务于(服从或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既内生于这些要求,又会助推和牵引这些要求化作区域产业发展以至经济发展的实践。“‘内生于’+‘助推和牵引’”的蕴涵是:由于主客观因素使然,高职院校在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领悟蕴涵并显化其意义是:跟踪、贴近和引领,这是高职院校发挥引领区域发展作用的三重境界。 于是,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这一新思路、新导向被提了出来;而践行这一新思路、新导向所找寻到的有效实施载体就是产业院系。这里,“产业导向性建设”为综合性概念,意指高职院校基于产业导向的各项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产业院系建设是基于三重境界的现实性和愿景性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定为“市场决定性精神”的塑造指明了方向,也为高职院校——这种与市场和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学校,致力于“市场精神”的塑造指明了方向。“市场决定性精神”与“市场精神”表述不同背后的意蕴是:鉴于教育领域和高职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对于教育资源和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宜提“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而宜提“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产业院系建设在这种“市场精神”的塑造中具有“桥梁”、“载体”、“纽带”、“推进器”和“反映”的功效。处在“中层设计”位置的产业院系建设,既是连接“顶层设计”和“基础设计”的桥梁,又是将“顶层设计”问题转化为“基础设计”问题从而化作实施问题的重要载体。不仅如此,产业院系建设是将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或区域发展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联接的重要纽带,因而也是“两个转型”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方式转型的“推进器”。当然,产业院系建设态势还是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动态反映。这种“动态”反映既现实又前瞻。 四大功效呈现的图景是:跟踪、贴近、引领,这是高职院校通过产业院系建设与区域发展构建良性生态关系的三重境界。达到“跟踪”和“贴近”境界,对于产业院系建设提出了现实性的紧迫要求,其背后是高职院校对于区域发展诉求的积极回应,但这种“应诉”仍然在适应性层面;逐步达到“引领”境界,这对于产业院系建设提出了愿景性要求,其背后是高职院校对于区域发展主动引领的诉求,这种“应诉”要跃升到引领层面。高职院校要借力于产业院系建设而在目前的区域局部性引领基础上逐步拓展和提升其引领能力。 二、产业院系是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牵引载体 产业院系建设是高职院校通过全面推进产业导向性继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藉以融入区域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因而,推进彰显产业导向价值、蕴含“市场精神”的产业院系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家职教强国发展战略的有效探索。 (一)从“三对接”到“五对接”都不离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主旨 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则以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要求,从岗位瞄准、毕业资质的职业性认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职业教育作为等方面,对“三对接”进行了拓展和深化。 无论是“三对接”还是“五对接”,其实质是职业教育或高职教育发展要秉持产业导向原则,其主旨是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通过一定机制或作用融为一体。这里的产教深度融合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或高职教育教学科研的全程深度融合式发展,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疆域,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1]。 (二)专业(群)建设现状集中体现了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短板和由此生发的转型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设上,还存在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制度保障上的障碍。专业(群)建设可窥见一斑。由于历史原因,起步和成长中的职业教育专业制度基本沿用了学科性的传统专业制度,因而也在适当改造中承袭了其弊端。其一,专业建设封闭(或相对封闭性)形成的专业壁垒,限制了专业的服务能力,从而难以得到产业界的有效支持和参与[2];其二,专业建设应对市场能力疲弱,使学校难以成为充满活力的办学主体;其三,专业建设的实体性——被看作是一个(相对)固定不变的单位,造成教育资源的分割和低效配置,从而难以“动”、“变”、“走”,更谈不上对区域发展的引领。这使得专业文化被稀释甚至荡然无存。正是如此,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学科性建设色彩依然存在甚至浓厚。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在与产业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实现共生互赢,这亟待专业教学组织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为此,在专业(群)建设和组织结构跟进上,一些高职院校在淡化和摆脱学科性影响而向职业性转变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从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转型,但这仍然是第一次转型,还要实现第二次转型,即从职业性向产业性转型,而实现这一次转型既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又有赖于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成效。当然,职业性与产业性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产业性的产教深度融合内涵更加丰富、指向更加明确。 产业院系建设被提上重要议程的原因在于其对于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具有牵引性功效,产业院系也由此担当了“牵引载体”的角色。产业院系出任这一重要角色,其实质是要补足高职院校产业导向性建设和产教深度融合建设的三个明显短板:一是实践技能训练等办学条件总体落后;二是办学资源分散且综合利用效率不高;三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健全。因而产业院系建设更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