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以教育模式改革助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2)

时间:2016-01-28 08:49 点击:
三、教学模式改革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学术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两者不可偏废。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兼顾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基本要求,并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一)高职教

  三、教学模式改革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学术性与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两者不可偏废。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兼顾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基本要求,并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一)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从宏观视域分析,对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高等教育选择差异化发展还是趋同化发展,形成了两种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一种是“一体化”模式,即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典型例子是美国;另一种是“双轨制”模式,即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典型例子是德国[5]。从微观视域分析,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术性与职业性关系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关系认识上的不同,教学模式可粗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导入理论知识,如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模式;二是根据理论教学的需要导入实践能力教学,如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模式。
  德国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堪称典范,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理论和实践课程,企业培训起主导作用,学校只起配合和辅助作用,以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情境行动过程为途径,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并灵活运用具体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卡片展示法等,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主体,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获取者。我国高职院校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模式被普遍采用。目前,为解决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实践教学比重逐步增加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在职业导向、能力导向思想指导下的相关教学模式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推崇,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学历本位”思想较为严重,毕业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对接不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贯彻到教学模式中去;“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编排课程内容并进行讲授,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严重背离;“一刀切”的做法普遍存在,尤其在示范骨干校建设阶段,为满足评估要求,所涉建设专业的课程按照一个标准进行开发和实施,未考虑不同产业、专业的差异化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短斤少两”的情况较多,尽管课程开发能按照市场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设计等环节要求来做,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发生具体环节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学校教师大多系“科班”出身,实践能力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企业教师由于未经专门培训,教学能力也相对较差;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有待理顺,学校与企业间的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与配合经常出现问题,相关教学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实训硬件条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训练的要求,经费不足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问题。
  (三)服务学生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或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源于美国人本主义思想家卡尔·兰桑·罗杰斯,他提出的体验性学习理论对传统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和咨询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得者;澳大利亚的项目教学模式通过个人学习指导书体现学生中心思想,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一个真实或仿真的项目环境中实现教学目标;英国的BTEC课程教学模式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强调教师教学设计的作用,并通过学生手册落实学生中心思想;我国高职院校也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践行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21世纪以后,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开始兴起,其中无一不体现着学生中心的教育思想。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内容[6],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落实职业导向和能力导向;教学过程应从关注“教师要教什么”变为关注“学生要学什么”,从学生被动听课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学习评价应从只注重最终评价变为同时注重过程评价,从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主评价;师生关系应从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教师将成为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非尽善尽美,由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削弱。
  四、评价模式改革以校内评价为重点
  评价通常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的活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领域,评价、评估、认证是近义概念,其中评价的外延更为宽泛,几乎可以涵盖评估和认证,而三者的内涵与差异在此不论。评价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评价模式改革实践
  一般而言,高职评价包括校外评价和校内评价,校外评价是指经国家认可的评价机构依据相关标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的评定活动,包括学校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等;校内评价则是高职院校按照一定标准自行组织的内部评定活动。在西方高职教育发达国家,高职评价一般采取市场化模式,具有自愿性、非政府性、自治性等特征,即所有高职院校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评价活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环节均体现非政府性质;评价制度既体现校内自治也体现校外自治,包括校内自评和校际互评。以美国的区域认证制度为例,区域认证委员会是一种非政府组织,其专家小组由本地区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组成;一所社区学院获得法人资格登记是比较容易的,但合格通过区域认证却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你可以选择不参加认证,但对学校的影响巨大,如招生、拨款、捐赠、项目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困难,不参加认证或不能通过认证甚至会危及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为通过认证是获得考生、企业和社会承认的唯一途径。
  我国于2004年4月19日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启动了高职高专的第一轮评估工作。2008年4月3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开展了第二轮专门针对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两轮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工作,均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评价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评估工作的开展已逾10年,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1)市场化不够,相关政府部门对评估工作管得过多、过细,高职院校教育评估工作授权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这些评估机构均系政府性质,承担管理和实施双重职能,此种体制机制的弊端显而易见;(2)分类管理未有效落实,在首轮高职高专评估中,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修改版,在第二轮评估中虽增加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加强了评估工作的动态管理,指标体系虽经完善,但仍未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3)评估目的存在偏差,我国将高校评估分为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三种主要形式,合格评估的目的在于对高校进行合格鉴定,评价其是否达到基本教育质量,以作为社会和市场认可的重要依据,而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则更侧重评比选拔,各高校以争取获得好成绩为最终目的,从两轮评估实践来看,高职评估工作倾向于评比选拔,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高校基本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格鉴定功能;(4)评估公信力不高,由于受制度设计、评估过程不够严谨以及“潜规则”等因素的影响,时常导致评估结果不公平以及评估成绩为“优秀”比例过高的现象发生;(5)重外部评价轻内部评价,高职院校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校外评价,主动进行校内评价活动的情况极少。
  (三)校内评价是评价模式改革的重点
  由于存在政治、经济、文化、法治、传统、思想等方面的差异,我国高职评价工作决不可简单照搬西方做法,应结合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评价体系。一是要逐步实现管办评分离,政府要摒弃“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应主要在宏观政策指导上发挥统筹作用,最大限度地从具体评估事务中撤离出来,同时政府又要防止急于求成而造成新的混乱,应在法治建设、信用机制建设逐步推进和完善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施改革措施;二是要理顺评估体系,以合格鉴定为主要目的,综合考察学校的软硬两方面办学环境,充分发挥导向性和基础性评价功能,“是否优秀”的问题交由市场进行判断;三是要强化高职院校管理自治,具体高职评估事务可交由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第三方评估机构等社会组织承担,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评估自治权;四是要实施分类管理,在对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进行分类评估的基础上,考虑实施分地区、分行业评估。
  根据目前我国高职评价工作实际,限于相关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校外评价工作改善必然会经历一个缓慢过程。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应重点强化校内评价工作,校内评价包括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内容,这也是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即管理重心下移和服务中心上移的必然要求,以有效落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是一项兼具周期性和持续性两方面特征的工作,应秉承评价工作“永远在路上”的方针,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强有力的保障作用。高职评价工作并非只是“备考”前的“临阵磨枪”,高职院校应切实转变思想,功夫要多花在平时,注重评价工作的过程建设。同时,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评价工作也必须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道路,才可能切实助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以达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海峰.现代学徒制多元主体利益平衡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4-76.
  [2]邓泽民,张扬群.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09.
  [3]陈俊兰.现代学徒制的合理性、现实性与合法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19-24.
  [4]陈海峰.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45-48.
  [5]朱雪梅.美德澳三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63-70.
  [6]罗纯.“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探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6-89.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