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竞争和市场观念不断强化的全球化时代,一些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竞争型政府都强调知识对经济的应用价值。正如兰德斯所指出的,"国家的进步和财富的增长,首先是体制和文化,其次是钱,但从头看来而且越来越明显的是,决定性因素是知识"。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认为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改变,知识取代了物质资本成为目前和未来财富的资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由高校创造的知识的质量及其所创造知识对经济的广泛应用价值,对国家竞争力变得日益重要。 与此同时,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不断削弱,私人产品性质日益增强。1980年美国《贝耶一多尔法》的颁布和实施激发了将科技知识转化为技术和生产经济价值的热情,但其更深远的意义是在法律上确认了发明者的专利权,从而大大推动了知识的私有性或私人产品性质。哈佛大学医学院研制的肿瘤鼠提供了一个鲜活而有争议的例子。肿瘤鼠是一种生物工程动物,能够可靠地复制出各种各样人类癌症的特征。肿瘤鼠的专利为哈佛大学所拥有,杜邦公司购买了将其作为_种研究工具销售的许可权。将肿瘤鼠作为研究工具,很快变成了全球发现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其他一些癌症的新的治疗方法和测试的标准做法。但是,肿瘤鼠成本极高,杜邦公司不允许其他人饲养肿瘤鼠用于产业经营,也不允许协议方即哈佛大学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以外的研究人员获得。许多社会组织和癌症患者认为,这种做法限制了对_些癌症的治疗,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这些组织和患者还认为,肿瘤鼠是主要利用公共资金获得的研究发现,不应当为私人(上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所有,反之这种研究工具应当让所有研究人员自由使用。④ 由于知识的经济应用价值和私人产品性质受到强调,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知识商品化日益流行。强调高校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跨境教育提供迅速发展和营利性院校的崛起,大大改变了高等教育的面貌。高校变得越来越像公司,高等教育的商业特征日益明显,乃至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可贸易商品。 强调知识的经济应用价值和私人产品性质,导致高校的基础研究地位下降,高等教育的公共性受到削弱,从长远看不利于知识的增长和积累。强化知识的私人产品性质还可能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杜邦公司限制其他人饲养肿瘤鼠并限制其他研究人员获得肿瘤鼠,阻碍了肿瘤鼠研究的推进,也使一些癌症患者失去了得到有效治疗的可能机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认为,知识不但是-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知识具有广泛的外部性,一旦传播开来其市场价值就为零。①强调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私人产品性质,既损害了公共利益也损害了知识本身。高等教育领域的新自由主义市场改革进行了二三十年后,提出和倡导知识经济观念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重新认识知识的性质,指出高校科研的主要角色是公共产品性质的"开放科学"而不是生产可直接销售的知识。② 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 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高等教育联系也日益密切,突出地表现为高等教育政策的迁移和借鉴的流行。教育政策迁移和借鉴往往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迁移,以及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政策借鉴。③当然,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中心国家(如美国、英国)向次中心国家(如澳大利亚、荷兰)的政策迁移,以及次中心国家向中心国家的政策借鉴。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政策迁移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借鉴并非不存在,但较为少见。 教育政策借鉴的认识基础在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能够促进本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乃至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贝磊发现,如果A国经济低迷(失业率高、经济增长慢),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是因为该国教育体制不能培养出高技能劳动力;如果B国经济蓬勃发展(失业率低、经济增长快),人们通常会认为这是因为该国教育体制能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劳动力;据此,人们认为如果A国移植B国教育体制的某些方面,就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④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增进国家经济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上该国大学本身就处在影响其他产业的全球经济和趋势之中。因此,美国大学被期望为全球经济培养公民,学术资本主义深深嵌入学术文化之中,高等教育日益被期望为全球经济发展做贡献。⑤拉丁美洲的主要大国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成功,于是纷纷仿效美国模式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从关注均等、入学机会、大学自主权或高等教育为社会转型做贡献转向关注卓越、效率、经费和收益率。 教育政策迁移有多种形式,或者说一个国家影响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有多种渠道。根据菲利普斯的观点,教育政策迁移包括被强加、外在约束下的要求、外在约束下的协议、主动借鉴、广泛影响下的引进等五种主要的形式,形成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借鉴的谱系。①一般而言,主动借鉴型教育政策借鉴和广泛影响下的引进型教育政策借鉴更加适合借鉴国。借鉴国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教育政策,比较符合本国的实际需要。 在实践中,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政策的过程中较为被动,或者虽然主动借鉴但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仍以拉美国家为例,该地区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民营化改革既有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结构调整方案"的影响的原因,也有所在国家新自由主义政府、社会规划家和学者盲目信奉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原因。罗德斯和托里斯指出,美国高等教育模式虽然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模式深深植根于美国土壤之中。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多样化,该系统由各种层次和类型的院校组成。美国研究型大学立足于以大规模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该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主要靠以州和地方政府作为主要经费来源、学费水平较低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做保障,私立高校学生在全部高校学生中只占1/4。反观拉丁美洲国家,它们模仿美国建设研究型大学但没有类似的大规模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来解决入学机会问题,实施激进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和私有化改革,迅速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和提高公私立院校学费水平,损害了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并且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在拉丁美洲,高等教育"美国化"并没有取得成功。②在高等教育政策借鉴方面,不仅拉丁美洲国家提供了负面的经验,其他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类似的经验教训。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本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实际出发,进行兼收并蓄式的借鉴和创造性的探索。无论是被动借鉴还是盲目学习,都会给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决策者应当铭记加州洛杉矶大学学者罗德斯和托里斯的善意提醒,"在美国有效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方"。无独有偶,美国著名学者特罗早前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特罗警告道:我们有必要事先知道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里有着特定历史的、结构性的特征。如果无视这种差异,可能会犯把美国的特殊制度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其他国家的系统的重大错误。美国的经验或许值得学习,但是很有限,同时存在着从美国经验的不恰当结论中学到错误经验的危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