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人"来说,其他客体在绩效管理中则处于被动地位,只具有受动性特征,受管理主体的控制。客体的受动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对各种资源(除人力资源以外)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以提升高校绩效的过程中。高校资源的管理效能与高校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有关,同时,由于高校的大部分资源都是从组织外部获取的,在与外部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利益选择趋向往往也会通过嵌人的方式在组织内部得以体现[6]。实际上,高校对资源的管理配置受到来自高校内部、外部的多种力量的影响,如权力、学术与市场等。在不同力量之间的博弈与相互制衡下,高校需提高资源的管理、配置绩效,以保证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结果产出的有效性。 4.高校绩效管理的依据何在 高校是一种学术性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庞大而持久的学术系统矩阵结构不是人为规划的,而是自发形成的。学科和院校一起以一种特殊方式决定了这一学术组织"7]。学术自由、学术自治是高校运行的内在逻辑,学术责任是其合法性存在的前提。高校的绩效管理应遵从高校的学术性组织特征,围绕学术逻辑开展管理活动。 首先,学术性组织中的学者以学术为志业,他们有学术活动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应受到过多外界的指令与压力,服从真理是学者之所以称之为学者的一个基本标准,绩效管理不能强求学者一味创造高绩效而导致其违背真理。学术自由是学者坚守的基本准则,它要求学者进行自发性的自我管理,这种学者自我的要求对于提高学术生产力大有裨益。况且,学者的自由受到底线的约束,学术道德是学者学术自由的边界,学者的道德责任感使学者认识到应该做哪些事情,致力于公众利益导向的高校整体绩效的提升而非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欲望是学者应该做的事情。 其次,高校是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既然高深知识需要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那么,自然只有学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它的复杂性。因而,在知识问题上,应该让专家单独解决这一领域中的问题。他们应该是一个自治闭体"4]31。高校绩效管理偏好用量化方式来衡量学术成果,但学术生产是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学术成果的质量只能由专家鉴定并评价。当然,强调学术自治并不是否定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市场和政治使得学者特质逐渐失落,使得学者们难以把握自治的限度,学者们的自由散漫、自行其是、保守偏执突显了高校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在保证合理自治的基础上,以绩效理念纠正学者言行的散漫性、以绩效考核督促学者学术创造的时效性、以绩效制度制约学者对高校战略改革的排斥性,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传统知识生产时代,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同行评议是学术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形式,学术共同体的认可是学术合法化的前提。在当前高等教育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学术合法性依然备受关注,但其合法性更倾向于强调为社会服务的学术责任。高校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带有问责性特征的高等教育产品质量控制手段应时而起。绩效管理强调,学术研究既注重学术价值,又注重学术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甚至政治价值。 5.高校绩效管理意欲何为 实施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更好地实现其基本职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培养人智慧的机构",人才培养是高校唯一的一个"先天性的职能"。纽曼认为,大学的存在是为了"传播和推广知识",他辩称:"如果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和哲学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应该拥有学生。"[8]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在于培养人才,其他一切都应服务于顺利实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然而,高等教育"现代国家中枢机构"的角色使其不断迁就社会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高等教育自身的利益一使学生的自由心智得到解放的利益一却往往受到忽视"。无论对教师还是对高校的管理者而言,情况都是如此。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本是一架天平的两端,而在注重量化考核的绩效管理方式下,教师丁作中愈发突显的"功利性"因素不断给天平的科研一端增加砝码数量,使得教师的天平逐渐倾斜,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对于高校而言,教学绩效的要求往往停留在满足数量的底线指标上,特别是,当以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为战略目标时,高校更是难掩追求卓越的冲动以及对国外研究型大学的顶礼膜拜,造成当前高校重视科研产出绩效而漠视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不可能所有的大学都成为一流的大学,真若如此,一流大学之"一流"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同时,"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当前,社会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绩效管理应服务于培养人才,任何人才培养理念的式微都有悖于高校的使命与职能,都可能带来高校合法性危机。 二、反思与启示 绩效管理理论是从其他组织借鉴而来的。由于高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影响因素均与其他组织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高校应用舶来的理论,应把握好高校绩效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客体的丰富性、高校的学术性及其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 其一,高校绩效管理的主体是整体管理系统的核心,具有多元性特点。所有高校利益相关者都是高校绩效管理的主体,不同主体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关系到绩效管理的成效。因此,在绩效管理中要充分重视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地位与话语权利。高校绩效管理的客体具有丰富性特点,作为"人"的客体具有主客体角色转换的特点,是主客体联系的纽带,也是绩效管理客体中唯一活跃的要素,其他客体则受到权力、学术、市场的影响。 其二,高校的学术性特点要求高校绩效管理既要符合高校的内在逻辑,又要兼顾社会的外在要求。一方面,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内在逻辑是高校自为存在的支撑,学术绩效要以质为价值取向,按照"计件"方式计算产出绩效将会影响学术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服务社会的外在逻辑是高校他为存在的依据,所以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有效率的要求也是合理的,数量指标是督促高校"业精于勤"的良方。高校绩效管理要在学术的量与质的张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 其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是高校绩效管理的意欲所在。目前,单纯按照"教学课时"测算教育投人的做法忽视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绩效管理亟须考虑如何才能全面衡量与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绩效。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之本,高校的教育与科研之间是皮毛相互依存的关系,倘若教育失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参考文献】 [1]弗兰克o纽曼.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李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6. [2]祁占勇.高校绩效管理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13(2):92-96. [3]亨利o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o教授o管理[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4]约翰oSo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尤塔o默沙伊恩.大学治理与教师参与决策[M].魏进平,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41. [6]刘爱东.理性把握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价值和效率取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27-30. [7]伯顿oRo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6-37. [8]约翰o亨利o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9]罗纳德o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亚伯拉罕o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