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对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的反思

时间:2016-01-11 11:09 点击: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在推广中出现了学术功利化、浮躁与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高校绩效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政府以及校友、企业、社区、媒体等。在高校绩效管理的客体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高校绩效管理应遵从学术组织特征,围绕学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在推广中出现了学术功利化、浮躁与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高校绩效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政府以及校友、企业、社区、媒体等。在高校绩效管理的客体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高校绩效管理应遵从学术组织特征,围绕学术逻辑开展管理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高校基本职能。
  【论文关键词】高校;绩效管理;学术组织;人才培养
  由于"高校在管理上的某些积习已使它对不断变化的社会予以响应的程序变得日益困难与烦琐"?,同时,多数高校习惯于努力从外部获取资源,而忽视对资源的管理,管理能力偏弱、效能不高,从而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这表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已不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高校推行绩效管理有助于高校管理能力、办学效益的提升,有助于高校吸引优秀人才、获取优质资源的竞争优势的提高。然而,将绩效管理这一从企业借鉴而来的理论应用于高校这一主要由院(系)构成的学术性组织一它没有企业组织获取利润的目标指向,其目标是多元的一加剧了绩效管理的难度。高校绩效管理的适切性问题,以及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学术功利化、浮躁与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迫使我们反思何谓高校的绩效管理、高校绩效管理到底该由谁来管、管什么、管理的依据何在、管理意欲何为等问题。
  一、高校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的梳理
  1.何谓高校绩效管理
  高校绩效管理的有效施行,需建立在对高校绩效管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目前,人们对高校绩效管理的理解主要包括效率论、过程论和功能论三种论说。效率论者关心效率问题,认为对高校实施绩效管理,是为了提高高校管理效率、提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效率最大化是高校绩效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过程论者强调过程管理的重要性,认为相较高校员工及组织整体绩效提升的结果而言,管理实践中组织、闭体、个人协调发展的过程更具重要意义。功能论者关注"高校绩效管理为谁服务",主张高校绩效管理需要为实现高校战略发展目标服务、为促进高校教职工发展服务、为提高高校办学效益服务。
  以上三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绩效管理进行了阐释。效率论看到了高校长期以来管理的低效性,希望通过绩效管理提高高校管理效率,但高校这一组织的学术性使得仅仅考虑管理效率难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过程论注重过程管理,但高校具有高度的专业化特征,全然否定结果导向会导致过程管理的混乱与复杂化,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功能论突出绩效管理的正面作用,但人的理性使得被管理者谋求利用相关政策与制度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其他群体和学校组织的利益。因此,需要综合上述三种观点,全面地看待高校的绩效管理。高校绩效管理是一个多维的系统,既强调高校整体绩效的提升,又关注教职员丁的全面发展;既追求管理效率,又结合组织的学术性特征;既考虑群体的多样化利益诉求,又不忽略制度的重要作用。
  2.谁是高校绩效管理的主体
  谁是高校绩效管理的主体?高校绩效的高低关乎谁的利益?如今的时代已不是"象牙塔"时代,而是"多元巨型大学"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高校愈加需要外部的资助,以支持其日益增多的开支。"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把高校与其他外部组织连接得日趋紧密,使高校成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高校取得怎样的绩效关系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美国,哈佛文理学院前院长亨利o罗索夫斯基较早提出高校利益相关者的理念,他在《美国校园文化一学生o教授o管理》一书中指出,声称"拥有"大学的人,如教师、学生、行政主管人员、董事、校友、捐赠者、政府以及普通民众等群体,他们贴着各种特殊利益的标签[3]222。此后,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丰富,经历了高校利益相关者"影响管理"、"参与管理"、"共同管理"的发展阶段。高校绩效管理作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时代的综合产物,其管理主体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直接或间接地从高校绩效的提高中获益。高校绩效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与层次性特征。正如罗索夫斯基根据利益相关者与大学之间关系重要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大学的"拥有者"与"部分拥有者"一样[3]5-7,根据利益相关者在高校绩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影响的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重要的绩效管理主体和一般主体。
  第一,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政府对高校绩效产生影响的重要性程度较高,为重要主体。在中世纪的巴黎大学,教师是大学的主人。虽然当前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兼具雇员与主人的双重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在绩效管理方式下,高校这一组织仍然是"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4]18,掌握着"知识生产丁具"的教师仍然拥有主体的话语权,同时"由于学术生产的专业性,没有教师的参与,大学管理者和行政人员未必能够正确评估教师绩效"。教师话语权缺失及绩效未被正确评估将会抑制教师的积极性,从而给高校绩效管理带来运行上的阻滞及整体绩效降低的风险。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又称"学生大学"),在那里学生主要通过学生行会组织一同乡会来实现自治,学生有权决定教授选聘、学费定价、授课时间等诸多管理事务。在当下,虽无法像博洛尼亚大学那样给予学生绝对的自治权,但仍然应该重视学生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在推崇公共服务理念的绩效管理模式下,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权对购买的"产品"做出评价。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内部管理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及管理活动过程的主导者,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无论在传统管理还是在绩效管理模式中,都以一贯之地被默认。政府虽然不处于高校内部,但与高校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主体地位主要通过对高校进行法令控制、财政支撑以及绩效问责等方式实现。政府要求高校提高绩效,要求提供的资源能得到高效利用,同时要求高校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服务。
  第二,校友、捐赠者、企业、社区、媒体、其他赞助者以及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是高校绩效管理的一般主体,他们对高校绩效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及重要主体。校友将自己视为高校的终身成员,并通过校友会对高校的管理活动施加影响;捐赠者通过捐赠为高校提供重要的教育经费来源,并间接参与高校管理活动;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发展使高校的发展与企业的合作休戚相关,企业主要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对高校的绩效提出一定的要求。无论是通过财务赞助还是其他途径参与高校管理,无论他们对高校的影响程度多么不同,高校绩效管理的一般主体都希望从高校的绩效提升中获得收益,比如,校友希望从大学的声望中获益,赞助者希望从合作项目的成果转化中获益甚至从高校获得某些特权。一般主体作为高等教育的监督者与外部支持者,其利益诉求需要在高校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中加以体现。
  3.高校绩效管理管什么
  高校绩效管理的客体回答高校绩效管理"管什么"的问题。高校绩效管理的客体范围广泛,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特定的组织以及相关的职能活动等,都是高校绩效管理的对象。人作为绩效管理的客体有别于其他客体,人具有主客体的双重角色,在一种关系中是客体,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主体。例如,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作为被考核者,教师是客体,而在绩效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是决策的参与者,是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在作为管理者实施管理的同时,该群体也要受到上级部门的管理。因此,高校绩效管理中的主客体关系不能简单地从哲学范畴移植过来,人与其他客体不同,不能被视为只具有受动性的主体实践对象。那么,高校绩效管理客体中的"人"又包括哪些?高绩效的创造是一个闭队协同努力的过程,高校内部所有的成员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这一过程中,行政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学生的学习质量等都对高校的绩效产生影响,高校中的每个人都是绩效管理的对象。实际上高校也在对学生进行着绩效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及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并授予相关荣誉或施以相关惩处,这些都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绩效管理的方式,只是由于其绩效结果的应用与薪酬或其他有偿报酬的相关性不如教职员丁那么明显,而常被置于绩效管理的对象范围之外。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