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构建体现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已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学科内容上,要有学科发展史知识与观点,要有比较性的知识和观点;在学科体系上,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瞻性[4]。这里,研究者从宏观的角度指明了构建学科内容体系的方向。笔者在数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想法:第一,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本门课程的教学时间,需要精简学科教学论中与教学论、教育学重复的内容。如果有些内容确实需要介绍,应将其与学科教学本身紧密结合起来,以体现出学科特色。第二,在学科内容体系中要强调学科教学知识的作用。对学科教学规律、原理的学习,仅能了解学科教学应该如何展示的问题。学科教学知识则是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科内容、教育情境和教学法知识的整体、综合的认识,它更能反映学科教学的实际,因而具有更强的迁移性。学习者通过实践领悟了这些知识后,能够快速适应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实践。因此,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有利于构建体现学科特色的内容体系。此外,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消除教学理论与实践训练"两张皮"的现象,从而改变学生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片面认识。 三、选择更能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教学理念的影响,因而教学理念内在地支配和引导着教育者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简言之,在教学中人们仅看到了"教"的一面,而未看到或忽视了"学"的一面。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教法,而不重视或无视学生的学法。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仅仅强调少数几种方法,鲜有使用能体现所教课程特点、有一定创新性的方法。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讲授法是教师使用最多甚至唯一的一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理念下对教学的认识的前提或假设是:知识和技能都可以通过传授的方式获得。我们不能否认,讲授法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使用讲授法。教师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仅仅使用讲授法,有将复杂的、动态的学科教学简单化的倾向。为此,有必要增加一些更能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不是要否认讲授法的价值,而是对教学方法的丰富和补充。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学理念的革新为先导,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科自身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学科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求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总是围绕真实的问题而展开,其落脚点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上。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语言表述能力。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教学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这种基于问题情境的理论学习,比起去情境化条件下的单纯性的理论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也增加了对理论知识进行迁移的可能性。 四、构建更加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对教学效果的判断,而且还应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有必要对教学的评价进行改革。 从评价的功能看,教师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过去,学科教学论教学评价以纸笔测验的形式为主,考试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以一定的比例折算而成。这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关注不够。一般来说,纸笔测验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而较难考查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应用及更高层次的认知。为此,在试卷中应增加一些对学科教学理论应用方面的试题,以体现出学科的特点。 针对终结性评价存在的弊端,我们应改革评价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强化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平时的模拟讲课、说课、评课以及教案、学案编写等实践能力的考查,其在学科教学论教学评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成为考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面。这样,一方面突显了学科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促使他们在实践训练中掌握必要的学科教学知识。 从评价的主体看,学科教学论教学评价应从以往的教师评价为主转向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这里,应特别重视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作用。在对诸如讲课、说课和评课等活动进行评价时,应发动学生群体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更广泛收集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促进实践者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我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学生对自身的实践最具有发言权,而且这种自我评价包含了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因而有助于学生成为真正的"反思性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反思与重构:学科教学论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0(5):65-68. [2]李志义.对大学教学的三思[J].中国高等教育,200(7)26-28. [3]高天明.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的关系再论[J].课程o教材o教法,2001(10)14-18. [4]袁维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论的反思与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4(4)3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