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960年美国经济联合会的主席就职演讲中,西奥多舒尔茨抨击了古典资本理论,他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即人力资本可以看作对劳动者投资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提高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人,增加劳动力的价值。对人力的投资包括用于教育训练的支出、卫生保健事业的费用、劳动力在国内流动的支出、用于移民人境的支出。[14]人力资本理论证明了人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此后,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深人研究。根据丹尼森的研究,由知识进步带来的国民收人增长率为0.58%,即由知识进步和教育年限增长对国民收人的增长率的贡献高达1.25%,占国民收人增长率的42.7%。[15]表明国民收人的增长因素中,知识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为高等教育哲学的经济论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撑,从根本上表明,高等教育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支撑。 (四)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经济论成为必然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实现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经济发展与知识生产高度融合,知识已成为各种生产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有数据显示,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6]而高等教育作为高深知识的生产基地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自然而然地从经济社会边缘逐步走进了经济社会的中心,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通过缔结双边和多边国际协定,以降低、削减乃至最终完全消除要素国际流动的各种限制性措施,使得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流量与存量均获得突飞猛进的增长。[17]这种现象被概括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期间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独联体经济联盟、澳新自由贸易、黑海经济合作区、安第斯集团、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等。在全球经一体化趋势下,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世界投资报告》,仅以FDI流人量为例,1994一1999年,世界各国平均为5481亿美元;到2002年急剧扩大到6177亿美元;2005年则在2004年增长27%的基础上又提高了29%,达到9163亿美元,贸发会议所涵盖的200个经济体中有126个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这种新经济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自然是世界各国的高等学府。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使高等教育哲学的经济论基础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合理性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这恰恰符合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提出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论。当教育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高等教育内部应该及时做出调整,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主动与之相适应。可以说,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高等教育哲学经济论基础的产生起到了助推作用。 高等教育哲学经济论基础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今天的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知识经济的需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说20世纪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主导和支撑了整个世纪的高等教育,那么,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论在高等教育哲学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哲学的经济论基础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提出经济论是当代高等教育哲学的必要基础,绝非主张将大学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将高等教育变成不务正业、没有社会责任、误人子弟的"高等教育",变成唯利是图的"工具",而是主张大学要充分发挥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积极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提供服务,为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幸福地生存服务。 三、从经济论视角审视当代高等教育发展 (一)明晰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理论基础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公认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果按照布鲁贝克的观点,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是认识论和政治论的;那么,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中只有两大职能与之对应,即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认识论,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政治论。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直接与之相对应。而事实上,无数社会实践表明,任何社会实践的背后都能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早就说过,"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20]。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经济论基础,无疑有利于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理论基础。这不仅解决了一直以来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理论基础不明晰的问题,而且使高等教育能够更加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内涵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社会各界几乎普遍认为"学术型大学"高人一等,很多大学也乐此不疲,躲在"象牙塔"中迟迟不肯出来。许多不具备研究型大学条件的高校却一直坚守着"学术型"不放。且专科学校多以升格本科院校为目标,本科院校多以申报硕士点、博士点为荣。显然这是一种认识论"情结"。而恰恰是全国上下这种高等教育认识论情结、学术型大学情结,影响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时至今日,千余所本科院校几乎都标榜自己是学术型大学。有的虽表面不承认自己是学术型大学,但骨子里依然认定自己迟早将成为学术型大学。事实上,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这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21]。而正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产生了科学,对自然界的改造产生了技术。人类社会就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同发展起来的"[22]。可见,人类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大学创造和提供高深知识,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学发展技术、培养技术人才,而不是仅仅培养学术型人才。 这些理论与我国当下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全面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高等教育结构失调,而且将使高等教育结构逐步优化,有利于许多高校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结构;有利于很多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有利于逐步解决当前乃至未来时期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甚至有可能减轻就业压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力,取得高等教育高效益。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必须发展生产力,野蛮人必须这样做,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这是一个必然的王国,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都必须这样做。"[23]按照唯物主义的理论,时至今日,人类社会虽然已进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时代,早已远离了野蛮时代,但为了生存和发展,依然必须与自然界斗争,依然必须发展生产力。而大学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创新知识、人才培养以及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恰恰决定其能够且必须担负此重任。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经济社会边缘走进经济社会中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责无旁贷。 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哲学经济论基础,对我国而言,将有利于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开设出更多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所需的专业,培养出更多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所需的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