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组织群体重要资源,根据人性格、心理状态和兴趣的不同对其实行不同的管理,一切从人性和人的需求出发,围绕如何更好的开发组织内人力资源,服务与组织利益相关者,从而让组织实现相应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管理制度制定都要以人为核心,以人为主导。由此可见,人本管理是一种以服务于人目的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作为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更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并把其作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在管理过程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切从人出发、尊重教师、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从而调动并激发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校和谐健康发展做铺垫。高校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他们都是拥有良好的素养和高知识水平的人,因此对“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理解更为深入,对非人本管理的事情或制度更为敏感。高校管理中应充分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人本管理在高校营造一种环境,激励教师和学生自觉的为高校的荣誉而奋斗,从而促进高校和师生和谐全面发展。
一、高校管理中人本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高等教育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管理的目的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同时为高校增添荣誉。实施人本管理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应为师生营造“人人平等”的文化氛围,让师生有被服务的感觉,形成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也就是说在管理过程中应树立“服务性管理”的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尊重教师的科研劳动成果,发挥学生自主性,进一步推行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不但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被服务的对象,教师、学生、高校,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生态链,应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校方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另外高校应积极做好对外工作,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可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非人本管理的情况,更有甚者忽视和阻碍师生个体发展,这种现象必须及时的改变。
(一)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缺失个性化发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的管理模式过于侧重于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活动,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生状态大同小异。该模式的缺陷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模式过于机械化。高等教育本应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化的人才,可是,我国许多高校依然施行类似于高中教学的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缺乏辩论性和学术讨论性,极大的扼杀了学生创新和想象能力,掐断了学生的好奇心,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等院校应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做到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授课,贯彻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性。
2.专业设置过于呆板。从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来看,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及其个人的需要,这是保证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高校体制的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生自主择业和自费上学体制的完善,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更重视学生的需要,让其自主选择所需课程。可是,当今高校普遍现象是教育培养时专业化过强,专业与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膜,一些理工院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语文等学科,使学生的眼界仅限于专业以内。学生一经录取后只能按照本专业安排的课程上课,很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未对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专业提供条件。尽管近几年来高校给少量同学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可也只能由录取分数较高的专业转向录取分数较低的或是同等分数的专业。远没有全面开放学生进行专业自主选择。
3.学生缺乏个性化发展。由于本科院校过于注重培养规格和模式,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和差异,使得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尽管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和选修的授课模式,可是必修课所占比例过大,使选修课成为摆设,再者,那些选修课也都是校方选定的,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如此就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忽视,起主导地位未能充分发挥
人本管理的基础就是要坚持“两个中心”。在教学管理方面,一些高校管理者给师生过多的限制,让师生不能在一种自觉自动的状态下传授和接受知识,制约了教师的主动性,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失去了主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