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积极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与以往的心理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不同,积极心理教育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生命的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积极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心理积极和谐自主发展和心理潜能充分开发。 (四)积极教育运动的创新思潮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3]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和个人的特点;教育的功能是使得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幸福生活;通过教育过程的积极举措实现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积极教育运动的兴起,为创立积极职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五)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现代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4]实施"尊重人性、呵护天性、张扬个性、提升品性"的充满人文精神的理想职业教育,是改变职业教育现实困境,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加呼唤专业、敬业和乐业的积极职业教育实践者、管理者。 在继承和借鉴这些心理学流派的思想、教育改革的经验和趋势的基础上,积极职业教育着力构建自己的基本主张和实践体系。目前,积极范式日益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完美组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自觉建构这一范式,必将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与世界职业教育的对话与接轨,有助于引领和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二、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 积极职业教育是以积极、和谐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职校学生素质与幸福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积极职业教育是主体发展教育,是高效优质教育,是个性特长教育,是成人成才教育,是和谐幸福教育。在积极职业教育中,"积极"应当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使每一个人的素质都能够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更为健康、和谐的发展与提高,在职校和职场中能够高质量、有尊严地幸福生活。 (一)树立科学的积极职业教育认知观 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认识与理性看待职业教育的功能,积极认识和看待职业学校学生,积极认识职业教育与职校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人们更加理性、深刻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职业教育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教育,不是"补差"式教育或者"二流"的教育,不是学习"失败者"的教育,也不应该是消极防御、被动应付的"救火式"教育。积极职业教育是播扬希望、播撒阳光、播种幸福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为人的发展与幸福提供支持与服务。职业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扬长避短、个性化多元发展。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积极职业教育不是"护短"、"揭短"和"补短",而是要"加长"、"扬长"和"拉长";积极职业教育不是诊疗般矫正和预防,而是更加注重建设和发展。 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要求积极认识和建构职校学生心理世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以发掘职校学生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增强职校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和发展优势,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个性与人格。积极职业教育要引导学生追求充满希望的未来人生,让学生内心世界充满阳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幸福意识与能力,感受幸福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积极职业教育应当培养"有一技之长或专业特长的职校生"、"真正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职校生"和"有积极心态、特征与品质的职校生",培育职校生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人格自尊、体质自强的心理状态,健康、平衡、和谐、成熟的心理特征,以及自信、乐观、希望、坚韧的心理品质。积极职业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习惯、职业行动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兴趣爱好、职业责任感、职业创新意识等职业心理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