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论学校教育哲学及其提炼策略(下篇)

时间:2015-11-16 10:27 点击:
先后担任过民国时期两所名校(东南大学附中和光华大学附中)校长的近代中等教育改革家廖世承先生在《施行新学制后之东大附中》中认为,办学者至少必须具备三种素养:略谙教育原理;确具实验精神;有恒心。惟不谙教育原理,故宗旨不定,俯仰随人,徒知剿袭成
  先后担任过民国时期两所名校(东南大学附中和光华大学附中)校长的近代中等教育改革家廖世承先生在《施行新学制后之东大附中》中认为,办学者至少必须具备三种素养:略谙教育原理;确具实验精神;有恒心。"惟不谙教育原理,故宗旨不定,俯仰随人,徒知剿袭成法,而不克独抒所见。惟缺乏实验精神,故因循敷衍,每事盲从,但矜新奇以炫世,而不问究竟。至于喜近功,有良好之主张,不能始终贯彻者,则以无恒心故也。"[6]在他看来,教育原理的探究尤为重要,"倘使办学的人,对于原理,不能彻底了解,他的设施,一定不易上轨道。不过只知原理,不明应用,也是徒然。"[7]显而易见,他所谓的教育原理,就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或使命陈述。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的使命陈述存在着"跟风"现象和"浅表化"现象,根据调查分析,许多中小学的使命陈述不外乎"三个一切"、"三个面向"和"以人为本"等口号式的话语,并不是说这些话语本身有问题,不可否认,首创"三个一切"、"三个面向"和"以人为本"的人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但很多办学者仅仅从浅表层次上理解这些话语,思考不深,效仿采纳这些表述,难免会给人留下"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印象,克服这种同质化、浅表化的使命陈述,探索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是许多中小学校长当务之急必须思考的工作。
  (二)发展愿景
  学校愿景指学校发展的理想定位,它是教职员工心目中学校发展的目标和理想追求,在学校办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愿景和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一个没有目标感的人,哪怕到达了目的地他也不会知道。马克o利普顿在《愿景引领成长》一书中说"愿景可以团结人,愿景可以激励人,愿景是拨开迷雾指明航向的灯塔,愿景是困难时期或不断变化时代的方向舵,愿景是可用于竞争的有力武器,愿景能够建立起一个命运共同体。"[8]学校教育哲学中的学校愿景是一种共同愿景,而不是个人愿景。作为愿景的办学定位,主要基于校情分析和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而定。任何一所学校,都需要通过合理的办学定位引领学校发展。通过对各地中小学办学定位的分析,笔者发现其中许多学校的发展定位符合校情,比较合理,但也有一些学校的发展定位不太妥当。
  目前,有些学校在思考发展定位时存在着一种较为明显的好大喜功现象,这其实是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赶超心理的影响所致。如同经济领域中受功利主义思想驱使,存在比较严重的"GDP效应"因而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样,目前学校改革中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GDP效应",导致"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严重地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使得学校在改革项目和发展定位的选择上,注重那些能够体现短期效益的改革项目和发展目标,而忽视了那些长期性的能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改革项目和发展目标。目前,许多中小学在发展定位上存在较为浮躁的赶超心理,赶超心理是目前我国社会心浮气躁的功利化追求在教育界的集中体现。为了赶超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人为地忽视或者扭曲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盲目地"大跃进",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各地都有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动不动就提出要办"国际一流"、"世界一流"或"全国一流"的学校,夸大其词的现象并不少见。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文化教育建设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指望目前中国出现大量的国际一流、世界一流的学校,是不太现实的。目前许多学校在发展定位上存在的浮躁作风会对学校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学校产生"信誉透支",缺乏社会的普遍信任。因此,学校在发展定位的提法上一定要务实,否则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对学校而言,最高的定位目标不一定是最好的定位目标,只有最合适的定位目标才是最好的定位目标。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