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生非常"热"的专业,可锁定最具竞争力的考生生源,以提高选拔效率 如前所述,高校设置选考科目在考虑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源竞争、选拔效率等问题。根据之前针对各高校的调研结果,高校的理工科专业的科目需求大多为"物理",因而大多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将设置"物理"为选考科目要求。这样可预计的是,在选考科目的引导下,选考"物理"的中学生比例高、竞争压力大,使得他们取得好成绩的难度大,也使得"物理"成绩突出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更具竞争力。同样的,在政、史、地等文科科目中,选考"历史"的比例相对高。综上,高校招生非常"热"的专业由于生源充足,将考虑把"物理"或"历史"作为选考科目或优先录取条件(仅对上海而言),以提高生源竞争力、进而提高选拔效率。 (四)没有明显科目属性的专业可考虑用排除法,排除不适合的考生,以保证生源范围 以上几条建议均是针对生源充足的高校而言。而对于生源不足的高校,或对于招生相对"冷"的专业而言,_般设置多个选考科目、或不设置选考科目要求,以扩大生源范围,保障生源群体多样性,从而有利于高校招生的顺利进行。 在生源有保证的前提下,高校没有明显科目属性的专业,可设置2-3个科目为选考科目要求,或设为优先录取条件(仅对上海而言),以排除不适合的考生。例如清华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并没有明显的科目属性,但并不适合纯文科(选考政、史、地)的考生,且物理、化学的学科基础比生物更重要,因此选考科目设置成"物理"、"化学",且在上海方案中,将"生物"作为优先条件,以此排除纯文科考生,保证考生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同时这样做生源范围也有了保障。 四、结论与展望 高考历来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受瞩目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高考招生制度恢复30余年以来,在"统一考试"和"分类考试"之间,"高考一元录取"和"多元录取"之间不断的改革与调适,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考试招生体系。本文以清华大学多年的招生经验为例,站在高校角度,对新_轮高考改革中选考科目的设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在制定选考科目时应考虑的原则及具体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总体而言,高考选考科目的变化让考生及高校的选择权扩大、中学的教育模式更加开放。更重要的是,高校在高考招生中不再是简单的"看分招人",其专业与学生的选考科目之间有所衔接,而招生与培养之间也有所衔接,使得高考改革朝着"分类考试"和"多元录取"的方向稳步推进。可预计的是,高校的生源群体将更加多样化,人才交流、思想碰撞将更加频繁,这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高校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本轮高考改革中,除高考选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外,还涉及高考科目的分值调整、高考志愿的填报录取机制改革、自主招生改革等方面。这些改革对于考生、中学及高校的影响无疑也是巨大的,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解析、探索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