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和场所。课堂是什么、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同形态和课程实施的向度。伦理学视角下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实践体验的特定环境,它应该是新式意义上的课堂,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理解。作为课程实施载体的课堂具有三个本质属性,即课堂目标的发展性、课堂主体的交互性和课堂过程的动态性5,这就表明课堂应该是知识的、文化的、灵动的、生成的、智慧的。事实上,课堂被很多人狭义地理解为传授知识的场所,而这里的知识又被固化为来自教科书和《考试大纲》的内容,于是把复杂丰富、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简约地划归为特殊的认知行为,并把它从教育这个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出来、剥离出来[6],其结果是课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分离、学习与成长分离、教书与育人分离。这样的课堂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
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这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建立必须遵循1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作为1种结构框架,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教学活动与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与功能;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活动程序,必须具有程序性和可操作性。[7]由此观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特别是区域层面上的课堂模式改革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本质上是对课堂肤浅理解的集中反映。因此,正确树立并认真践行科学的课堂观,准确地理解并把握课堂的本质属性,才能更好地实施课程,完成课程的三维目标,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三)教育科研的全面渗透
教育科研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去探求教育真相、探寻教育规律,获得科学结论的研究过程,它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物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的逻辑起点和终点都是教育实践,从教育实践中来,回到教育实践中去,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达到培养人的教育目标。需要指出的是,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阶段,谈到教育科研就无法回避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进1步深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精度和深度。通过教学研究,广大教师对课程价值的领会进1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更有深度,对三维目标的把握更加准确,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理性,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加有效,最后全面提高教学效能。教育科研是教学研究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态,它以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对待具体的教学问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教研行为,将教育理念转变成教学理念,化为教学智慧,铸成教育品质,使教学研究成为高品位、高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层学校和基层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要求以及本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实践研究,在解剖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转变、教学思想得到丰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本质缺乏科学认知,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被割裂,教学研究得不到教育科研的智力支持,教育科研脱离教学研究的实践土壤,以至于教学研究因得不到升华而缺乏高度、教育科研因得不到深化而缺乏深度。
因此,要准确把握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属性及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研观,使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成为互为目的、互为过程、互相渗透、彼此融合的整体。既反对科研无用论,又反对科研至上论,对于遵循教育规律,推进课程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课程实施的科学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