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界受到高度重视,有关批判性思维研讨会层出不穷。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写到:“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正如本文中前面指出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精神;“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论文网站这些目标与本文前面所指出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智力技能也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这次“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目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因此,有必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笔者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重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近现代的物理学更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
学生做的实验基本上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验证性的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由已知理论推导出的新结论正确性。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仪器设备、人为或者实验设计的原因,致使实验结果不明显,或者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甚至是出现与预期不相符的实验结果。这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不正常”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把这个实验做完了回去处理数据交实验报告,这样容易养成编数据造数据的习惯。应该在实验室内就让学生把数据处理好,然后分析与理论之间存在误差的原因。这样就“逼”着学生去思考产生问题的原因,去思考改进实验的方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所有一切的开始也是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对其在中学时期提出的“站在以光速运动的参照系中观测光线会看到什么现象”的问题的思考,是他的相对论思想的最最初始的萌芽。
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十分敏锐的,时常会有一些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尽管有些问题可能看起来是十分荒谬的,但老师这个时候不应该批评、嘲笑学生,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引导、鼓励他们。
物理学与生活、生产、技术、社会、自然等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物理学习可以和科技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物理理论的“枝干”上长出茂盛的“叶片”。如:圆周运动与GPS全球定位系统;万有引力与宇宙探测;光的反射、折射与光纤通讯;电磁感应与磁悬浮列车;激光与全息技术;原子理论与核能利用等等。物理学习也要与生活联系,如:闪电、台风、蝙蝠、舞蹈、杂技、体育运动、家庭音响、人体辐射、血压与心脏功率、B超、X光检测、CT检测、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等。这些领域涉及的物理知识丰富多彩,学生可以提出非常多的问题。教师引导他们关注这些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感觉物理是既鲜活又生动。当然,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也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引导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去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科学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分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是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对别人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判断、怀疑和评价,这中间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期间学生通过讨论可能会从一开始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到对自己的观点加以合理的修改,甚至于完全否定,这就需要学生乐于计划,有灵活性和坚持性,能自我纠正的批判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