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通用语教育是高校外语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非通用语学习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之外,还要面对跨文化交际带来的挑战和培养社会文化能力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非通用语;专业教学;文化导入;内容
随着对外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以及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国内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非通用语人才已成为外语人才队伍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力量。国内外的大好形势为非通用语教育带来了广阔前景,也无形中对高校非通用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从某种程度讲,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层次的非通用语教育规模及其教育质量,不仅客观反映了国家综合外语水平的高低和外语人才战略储备的水平,还能反映国家文化对外宣传交流的资源配置实力。从现实情况看,相比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我国在非通用语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规模呈现出明显不足。我国高校的非通用语教育以亚非欧语种为主,这其中不乏对象国政治经济影响力相对较弱,但语言文化高度发达丰富的语种。从长远来看,非通用语高等教育将在多语种、多文化的基础上满足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多元化文化传播和维护拓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作为一种亟需的战略教育资源,非通用语教学的整体质量亟需从根本上得以优化提升。
提高非通用语专业教学的质量,加强语言教学中对象国文化的导入和渗透,实现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每个非通用语教师的使命和职责所在。本文以笔者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孟加拉语专业教学为例,初步探讨非通用语专业教学中教育论文文化导入的内涵和意义。
非通用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基本内容
外语基础教学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问题在外语教学界是一个较有争议的议题。以吕必松、赵贤州、张占一等为代表的学者们主张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类。交际文化指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不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胡文仲1994)。这样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交际文化在外语基础教学阶段的重要性。这样的划分对于现阶段的非通用语教学尤其是本科非通用语的课程设置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以孟加拉语本科教学为例:文化教学可以大体植入两类课程。“知识文化”这一部分文化教学放在“孟加拉语对象国社会信息与概况”“亚非影视赏析”“孟加拉语文学选读”这类课程中实施,设置在高年级学习阶段。“交际文化”这部分文化教学放在“孟加拉语口语”“孟加拉语视听说”“孟加拉语高级试听” 这类课程中实施践行,这类课程贯穿于四年的学习始终。这样,“知识文化”和 “交际文化”区分开来教学,保证了 “交际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对二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导入也体现了文化教学应遵循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阶段性原则。由于非通用语学生要在4年内实现从零基础到全面掌握该种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飞跃,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培养出非通用语的交际应用能力,以便较快适应毕业后专业领域内工作的实际需要,这种侧重交际文化教学的文化观在现阶段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体系下还是能够适应非通用语教学需要的。
然而,如果考虑到学习环境、学习者需求、教育目的的因素,非通用语教学又与 “大语种”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有所不同。首先,学生不生活在目的语环境中,日常交际活动用汉语进行。以孟加拉语专业为例:与英语、日语、韩语等专业的学习者相比,此专业学生所能利用的学习媒体资源十分有限,在现实中也很难创造出类似“英语角”这样的模拟交际环境,仅靠口语或视听说课程的课堂时间不能保证交际文化教学的效果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其次,非通用语种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选择了专业领域之外的工作,或者在工作中直接使用外语进行口头交际的机会比较有限,他们可能更多地以非通用语语言文化为背景知识,从事与对象国外交、文化、经贸相关的工作,也有一些人将此外语作为专业阅读的工具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再者,外语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人文教育,力图使学习者成为具有更高素质和更完善人格情操的人。外语学习的目的不能被肤浅地理解为学习一种谋生的技能,或应付日常交际的工具。非通用语教育也不应局限于只培养具备基本语言能力却对目的语对象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流派、宗教、文学、艺术等知之甚少的学习者。不理解一种价值观念系统所依托的文化,就不能理解这种文化系统中的交际行为, 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非通用语教学在宏观层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对象国社会文化能力。社会文化能力不仅包括所学外语的语言能力(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运用)、语用能力(具体语境中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还包括理解、评价、整合已有语言知识技能并用其有效加工对象国社会文化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讲,社会文化能力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有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有理性批判的能力;将目的语的文化信息和已知文化图示相融合,对目的语文化的精神财富真正地摄取、消化、吸收。这些诠释社会文化能力的重要内涵对非通用语教学有着显著的教学指导意义。
例如:在笔者所教授的 “孟加拉语高级阅读”课上既有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简化的精缩版故事性的课文,也有印度古典名作《沙恭达罗》的精缩版散文性的课文。类似这样的课文都是在近年来非通用语教学改革中为了更好适应文化导入教学的需要而新添的教学内容。让孟加拉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孟加拉语文化(从历史渊源来讲,孟加拉文化很大程度上隶属于印度文化体系)伟大的人文成就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罗摩衍那”的故事中看到信仰印度教的孟加拉语文化成为心目中的英雄,体会到了印度教神话人物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尊严、荣耀,了解到印度教孟加拉族文化价值观中所弘扬的美德,所坚持的情怀。“沙恭达罗”的故事中,学生们调动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绪去看沙恭达罗这位静修林美女的形象,感受印度教文化对美的定义和诠释,在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悲欢离合的爱情中体会印度教文化对因果业力的理解。当然,在孟加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中,还必须注意到孟加拉文化既体现在以印度教文化为中心的印度的孟加拉族群体中,也体现在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主流的孟加拉国的孟加拉族群体中,两个文化群体同为孟加拉族人,但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二者的文化是迥异的。总之,只有学习、体悟、吸纳了目的语文化的精神内涵,把握其价值观念体系,学生才能够设身处地了解目的语对象国民族的精神世界,视其所视、感其所感,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中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非通用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意义
文化适应力是非通用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姆斯(D.Hymes)首先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指出“交际能力”的四个评判标准是可能性、可行性、适宜性、实际操作性。可能性就是外语教师经常强调的语言正确性,即语法、语音、词汇上看是否正确。而可行性、适宜性、实际操作性本质是指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